面對不斷上漲的房價,國家在2016年9月份就出臺了房地產行業調控政策,提出了“房住不炒”調控基調。經過幾年持續不懈的調控,特別是2019年央行嚴查違規資金流入樓市以后,房價上漲的勢頭終于被拉了下來。而2020年,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2019年時房企們就出現了資金鏈緊張的問題,而到了2020一開年就遇上了停工停產的特殊情況,很多準備購房的人也開始推遲了購房計劃,更多的人開始看跌房價。到了4月份全國大部分城市復工復產后,以珠三角和長三角區域的城市掀起了一場房價排隊買房、房價上漲的浪潮,但是很快深圳、東莞、南京等城市的調控政策再度收緊,房價上漲勢頭也被澆滅。這期間大部分房企銷售業績不景氣,資金回籠慢,不少房企資金鏈都非常緊張,就比如泰禾集團更是出現了債務違約的情況。
到了9月份,就在房企們想趁著“金九銀十”打一個翻身仗時,央行和住建部共同劃定了針對房企融資的“三條紅線”新規:1: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大于 70%;2:凈負債率大于 100%;3:現金短債比小于 1 倍。房地產專家表示,“三條紅線”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房企負債率,降低房地產行業的金融風險,就如緊箍咒一樣“禁錮”著房地產行業。為什么說呢?咱們看看“三條紅線”新規對房企和房地產行業的影響是什么。
首先,如果一個房企觸碰了“三條紅線”中的任何一條,這個房企的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10%;如果一個房企觸碰了“三條紅線”中的任何兩條,那么這個房企的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就不得超過 5%;如果一個房企這“三條紅線”全部觸碰了,那么這個房企就不得再增加有息負債的規模;最后,就算是一個房企對于這“三條紅線”全部達標,其有息負債每年的增速也不能超過15%。這也就意味著,就算全國所有的房企都達標了,整個房地產行業的融資擴張規模也就在15%以內。所以說,“三條紅線”新規就如緊箍咒一樣“禁錮”著房地產行業和房企們。
根據華創證券的統計,有超過86%的房企都觸碰了“三條紅線”,而在TOP30的房企之中,僅有保利發展、招商蛇口、中海置地、華潤地產和金地集團這5家房企完全符合“三條紅線”新規,并且這5家房企不是就是有國企背景。另外在剩下25家房企中,有9家房企“三條紅線”全部都觸碰了,其中不乏幾個龍頭房企。可以看出,現在的大部分房企都不符合“三條紅線”新規標準,所以在住建部給出的3年緩沖期里,房企們的降低負債率的壓力非常大,同時資金壓力也非常大,而且央行也會嚴查違規資金流入樓市和房企的不合法的融資渠道。
而從明年開始,房企面對的樓市環境和金融調控政策,仿佛回到了10年前。在10年前的2010年,由于2008年底到2000年初房價快速反彈,而且是量價齊升。最后在2010年1月開始,國家開始提高首付比例,到了2010年9月份,首套房的首付比例提高了30%,二套房提高到了50%。在2011年到2012年,國家又陸續提高了土地出讓金首次繳納比例和存款準備金率,對房地產行業的資金開始進行調控。所以,在10年前國家也是對房地產行業進行了金融調控政策,而現在同樣是對房地產行業的金融政策進行收緊,讓人覺得仿佛回到了10年前,10年前的歷史重演。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次“三條紅線”新規比10年前的調控更加嚴格,更加徹底。“三條紅線”政策是直接強制要求房企降低負債率,同時限制負債率增速,也就是在限制房地產行業的增速。當絕大部分房企都符合“三條紅線”的規定以后,房地產行業也就成為了一個可以控制和調節的行業。
雖然現在央行和住建部也僅僅要求部分房企執行“三條紅線”新規,但是在今年10月14日央行在第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金融市場司副司長彭立峰回復了關于“三條紅線”新規的相關問題:
“在規則制定過程中,我們也充分考慮了企業和市場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科學合理的過渡期安排。下一步,我們將會同住建部和其他相關部門,跟蹤評估執行效果,不斷完善規則,穩步擴大適用范圍。”
從“穩步擴大適用范圍”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未來慢慢的房企都會開始執行“三條紅線”的規定,所以,就算是現在沒有在試點范圍內的房企現在也會抓緊時間降低負債率。在這種政策環境下和房企去負債的壓力下,明年的房價大漲的概率幾乎沒有,房價大概率走勢和2020年下半年的房價走勢類似。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炒房客逐漸消失,市場中剩下的購房者大部分是剛需和改善型購房者的情況下,房企降價促銷才能更有效地吸引購房者買房。所以,2021年房企降價促銷的活動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