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銀行因違規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用于房地產開發被監管處罰,經《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銀保監會僅11月份已公示17張關于銀行機構違規開展業務涉及房地產的罰單。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撰文指出,房地產與金融業深度關聯,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經記者了解,2018 年以來,在“房住不炒”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等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背景下,國民經濟各行業部門的杠桿率穩中趨降,但房地產企業杠桿率仍較高。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房地產金融風險目前是監管防控重點,對于銀行輸血房地產從額度、報備審批、放款路徑等多維度進行限制,但利益驅動下,仍存在銀行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的情況。業內人士建議,針對灰犀牛防控,一方面,監管可通過大數據使用提高對銀行貸后資金流向把控能力;另一方面,貨幣政策收緊速度應適度,同時監管應促進房地產企業融資結構更加多元化、透明化。
嚴懲機制規范資金流向
11月30日,濟寧銀保監分局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山東金鄉農村商業銀行因貸款管理不到位、向房地產開發企業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用于房地產開發,被處罰款。2020年11月26日,銀保監會河南監管局發布處罰通報,河南項城農商銀行因貸款管理不審慎、流動資金貸款流入房地產開發企業等原因被處罰。
經記者不完全統計,銀保監會僅11月份就公示了17張關于銀行機構違規開展業務涉及房地產的罰單。從類別來看,被處罰機構涉及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及農商行,其中中小行偏多。
銀行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歸根到底是利益驅動。某東北地區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違規貸款給房地產企業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一是房地產利潤率高,銀行貸款給房地產收益大;二是內外勾結,領導違規安排。”
某國有銀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商業銀行歸根到底是逐利,在指標要求、不良考核、壞賬追責等壓力因素下,銀行工作人員更傾向放款于利潤率高的房地產等行業。”
另一位山東地方銀行支行負責人告訴記者:“從銀行一線風控角度講,房地產貸款一般具有土地抵押或房屋抵押,比純擔保形式的實體經濟更為安全,所以銀行機構會偏向于放款房地產。”
從被處罰事由看,除上述銀行“流動資金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開發企業”外,還包括對依據虛假的首付款資料辦理按揭貸款行為負有管理責任;違規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用于支付土地征收款;未按項目真實資金需求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等。
上述國有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違規借款給房地產企業有多種方式,比如放款給開放商相關企業,包括承包商、建筑商等;其次,房地產大型集團一般涉及多種類型業務,會建立融資總平臺,銀行有時會以放款給大型房企集團非房地產板塊業務的名義,輸血該集團房地產業務;另外,土地征收款要求房地產公司使用自由資金,而銀行借款支付的情況也并不少見,實際上,許多房地產企業大量舉債的原因是囤地,資金流并未用到開發上,否則負債不會如此高。”
目前監管對銀行資金流向房地產還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上述山東地方銀行負責人告訴記者:“首先,目前銀保監會要求按揭貸款、房開貸、經營性物業貸,都算作房地產貸款投向資金,需納入指標考核,銀保監對于各家銀行的放款額度均有限制;其次,目前支行放款房地產企業權限被限制,需報備總行審批把控;最后,歷經嚴格管理,涉房影子銀行仍在壓降,這是銀保監會監管的重中之重。”
布控“灰犀牛”
中國銀行研究院今年發布的《房地產融資政策調整的原因、影響與建議》顯示,今年以來,為對沖疫情影響,我國已實施了多次降準,LRP 等各類政策利率也不斷下調,對中小微企業更是加大了金融支持力度,包括定向貸款支持和貸款貼息等政策。在各種貸款利息優惠、貼息政策實施背景下,部分人利用獲得的優惠貸款進行炒房,部分經營性貸款以各種方式違規進入樓市,加大了風險隱患。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12月1日撰文指出,房地產與金融業深度關聯。目前,我國房地產相關貸款占銀行業貸款的39%,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托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可以說,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戴國強告訴記者:“中國房地產市場主要是靠貸款支撐發展起來,該行業杠桿率很高。國家對房地產企業目前采取了較多限制政策,收緊了房地產商的資金來源。目前,在去杠桿、貨幣政策收緊、市場利率上升的背景下,不少房地產商處置資產來獲得流動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償付借款。而一旦這個過程中,房地產行業出現資金鏈問題,將會引發較大的金融風險。”
上述東北銀行人士告訴記者:“房地產風險目前已與金融機構捆綁在一起。首先,房地產行業負債率較高,銀行較大比例的貸款額是在該行業,如果房地產行業出現風險難以還款,銀行機構將損失過大。其次,對銀行機構來說,房地產是抵押物中占比額度最高的,一般抵押值在房產總估值70%左右。如果房價大跌,對于銀行來說抵押物貶值過大,就覆蓋不了成本。引發風險。”
11月26日公示的央行《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強調,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
如何科學化解灰犀牛?上述國有銀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防控金融灰犀牛,從銀保監會角度講,把控貸后資金流向房地產是關鍵點,目前大數據技術已較為成熟,監管一定程度上已能夠通過大數據應用來了解銀行業務資金走向,可在此方面加大監察力度。”
戴國強表示:“我國在發展歷程中長期采取了寬松政策,目前貨幣政策收緊勢必會對房地產等實體經濟造成一定影響,央行采取貨幣政策收緊是必要的,但這個過程中,政府及監管應把控好節奏,避免對經濟造成過大影響,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李佩珈告訴記者:“針對灰犀牛,從金融調控部門看,首先可繼續加大差別化金融調控力度,引導好金融資源的流向。從各國經驗發展教訓看,為應對危機的寬松貨幣政策容易放大資產價格泡沫風險,但貨幣政策過度收緊又會使潛在風險顯性化,成為觸發危機的按紐。因此,貨幣政策要在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走好鋼絲繩,把握好節奏力度。一方面,貨幣政策不宜過快收緊。就我國當前來看,考慮到經濟增長的內生動能不足,債券違約風險頻發,明年信用環境可能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堅持有扶有控的基本原則,增強對中小企業、‘三農’、新興和民生產業的金融支持,控制好房地產領域資金的過快流入。”
她表示:“其次,應防范房企不當加杠桿,促進房地產企業融資結構更加多元化和透明化。房地產開發企業過度依賴銀行信貸的單一融資結構,很容易將行業債務風險傳導擴散到整個經濟金融領域,產生一連串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未來有必要將房地產企業融資結構優化納入房地產市場穩健均衡發展的長效機制建設之中。一方面,落實主體責任、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防范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削弱監管效力。另一方面,提高舉債透明度,規范房企融資、強化資金來源與購地審查。”
(編輯:朱紫云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