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信息化、數字化進程極大地改變著各行各業,對農業的沖擊也極其顯著。據估計,2025年數字農業經濟規模將達到1.26萬億,前景可期。但實操中因跨域合作、準入門檻、技術集成等主客觀原因,導致近些年農業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
特別是農業生產類園區大多處在偏遠山村,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水平較低,因一些“高大上”的形式需求,雖然追風上了一些數字化、信息化平臺,但大多停留在“環境數據屏幕化”“表格數據可視化”的初級階段,有些成了“聾子耳朵”,只是花錢養了個“道具”。
對此,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主任劉玉濤博士認為,其中一種情況是“真有需求的”,承建單位難以勝任;另一種就是“非真需求的”,買個道具裝高大上。
為引導健康的行業秩序、示范推介優秀的案例技術、助力數字農業快速健康發展,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安排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牽頭,攜手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科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華南師范大學,以及中國聯通、移動、電信三大運營商和IT行業精英法人單位,圍繞廣東省農業主導產業,重點遴選“農藝技”“農機技”“信息技”的優秀技術、案例予以“解剖麻雀”案例說法,并匯聚成冊以饗社會。
發布會上,羅錫文院士致辭并宣布發布了《灣區數字農業發展白皮書》。
他表示,數字農業未來已來,這是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裝備智能化、沉浸式監管無人化、自主作業無人化和多技術集成化的必經歷程。未來,數字農業必定是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技術,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深度融合的有機復合體。
羅院士認為,《灣區數字農業發展白皮書》的發布,充分表明廣東實事求是、敢說真話、客觀公正地分析現狀,直面問題,有想法、有做法、有說法,既精選了“學有榜樣,趕有楷模”的先進案例,又設計了技術集成、串珠成鏈、抱團攻關的機制,這就是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敢為人先。這為全國農業數字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