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爱精品视频一区,亚洲欧美韩国,男女视频在线,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歡迎訪問財經股市網
70年巨變·邯鄲與共和國共成長
首頁 > 宏觀 > 正文

俄烏沖突持續,下一個漲價的是食用油?

宏觀來源:中國新聞周刊2022-03-14 14:51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俄烏沖突還在持續,影響或許馬上要波及你的廚房了。

  根據wind數據,俄烏局勢升級以來,植物油價格紛紛上揚。其中,豆油平均價格已由2月24日的1.14萬元/噸漲至3月4日的1.20萬元/噸,漲幅約5.26%;菜油由1.33萬元/噸漲至1.41萬元/噸,漲幅約6.02%;棕櫚油由1.28萬元/噸漲至1.40萬元/噸,漲幅約9.38%。

  事實上,油脂品種的強勢已延續了2021年全年。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包括棕櫚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等在內的多種植物油的價格在2021年較2020年水平上漲了65.8%,跑贏了原油50%的漲幅。

  豆油等植物油價格為何大漲?后市走勢如何?

  一天一個價

  “各種植物油都在漲價,漲幅最厲害的是大豆油,一天一個價。”

  在北京新發地經營了20年糧油批發生意的“糧油大王”馬國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俄烏沖突發生后,豆油價格從240元一箱(4桶X5L)漲到了270元。據他介紹,豆油是自己最主要的油品,每個月要賣上1萬多箱,占所有植物油銷量的80%。然而由于漲價,現在廠家都不報價、不供貨了,自己已經快沒庫存了。

  鄭州萬邦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一位糧油經銷商和馬國振有著相同的感受。據他介紹,2月底的時候,20L大豆油價格還是190元/桶,目前已經漲到220-225元/桶。

  北京某大型連鎖超市糧油采購經理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豆油通常有兩種用途,中大包裝油主要面向B端客戶,如餐飲企業和食品企業,價格基本上隨行就市,小包裝油則面向C端,也就是普通消費者,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價格相對穩定一些。不過他也表示,中小包裝油目前雖然沒有漲價,但促銷活動已經全部取消,未來不排除上游廠家漲價的可能。

  大豆漲價的影響還體現在飼料加工產業。近期,正邦、新希望、傲農等多家飼料企業陸續宣布飼料漲價,漲幅在每噸25到500元,還有的企業2月份已連續兩次漲價,主要原因都是原材料價格上漲。

  而飼料漲價勢必推高養豬成本,進而影響養殖戶的利潤。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指出,飼料綜合成本已連續5年上漲,飼料行業利潤轉差,養殖業成本逐年增加,生產成本與市場價格的剪刀差越來越大,養殖企業面臨生存困難。

  日前,溫氏股份發布2021年業績預告預計當年凈利潤虧損133.37億元。對于虧損原因,溫氏股份解釋稱,是受生豬價格大幅下跌和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此外,正邦科技2021年預計虧損182億-197億元;新希望2021年預計虧損86億-96億元;天邦股份2021年預計虧損35億-40億元;牧原股份雖然預計2021年凈利潤為65億-80億元,但較上年同期的降幅也達70.86%-76.32%。

  多重因素

  我國豆油價格上揚,既源于短期的戰爭因素,還有著長期因素的影響。

  布瑞克農業大數據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稱,俄羅斯和烏克蘭都不是世界大豆主產區,兩國產量合計占全球比重約2%。但值得注意的是,黑海地區是全球重要的葵花籽(葵油)、菜籽(菜油)供給產區。數據顯示,俄烏兩國葵籽油產量合計占全球比重近60%,出口占世界比重78.32%。烏克蘭直接出口菜籽數量占全球的比重達20%。

  林國發進一步分析,葵花籽油在國內植物油中并非主流食用油產品,但在國際上屬第四大消費油脂。俄烏沖突發生后,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同時兩國的葵花籽油、菜籽油出口受阻,迫使國際市場需求轉向豆油、棕櫚油等替代油脂。另一方面,去年年底以來,南美大豆產區天氣惡劣今年歉收的因素,提振國際油脂油料價格,并間接帶動大豆價格上漲。光大期貨亦指出,受到俄烏局勢影響,全球農產品價格大漲,進口大豆成本大幅增加,最新到港成本為5386元/噸,較春節前上漲766元/噸。

  “但從根本上來說,由于我國大豆高度依賴進口,導致國內豆油價格和國際大豆價格高度相關,”林國發指出。數據顯示,我國大豆消費對進口依賴度較高,近5年的平均值為87.88%。

  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員矯永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主糧需求大幅下降,肉蛋奶需求大幅增加,而大豆是植物蛋白、食用油脂和蛋白飼料的重要來源。

  城市化進程加快,尤其是餐飲業的迅速發展,讓中國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從1996年的不足8公斤上升到2014年的24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除了提取油脂廣泛用于食品工業外,大豆的豆粕也是雞、豬、奶牛、肉牛等動物飼養的主要蛋白質來源。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全國生豬出欄量6.71億頭,家禽出欄157.4億只,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強大的飼料供應能力。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還補充道,國內大豆產量低、成本高,而進口大豆由于機械化水平高,成本相對較低。因此國內許多大豆加工企業更傾向從國外購買,這對國內市場再次形成了沖擊,進一步打擊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累計進口糧食16453.9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18%,其中大豆進口9651.8萬噸,占進口總量的58.6%。與此同時,2021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卻呈現“雙減”趨勢——全國1.26億畝的大豆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2200萬畝,產量上也比上年減少了64億斤,同比下降了16.4%。

  《我國糧食中長期供需形勢與應對的政策建議》中預計,2030年,大豆總需求量接近1.2億噸,進口量約在1億噸左右,我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那么如何才能化解“大豆危機”呢?

  “油瓶子”多裝中國油

  在李國祥看來,我國是糧食消費大國,適度進口依然是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必然選擇,但要堅持國別多元化戰略,防止進口渠道單一化和主要貿易伙伴政策變動帶來的政策風險和市場風險,包括國際戰事風險等。“但根本還是靠我們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指出,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對外表示,中國將經過5-10年的努力,爭取大豆和油料自給率得到較大提高。“目前,國產大豆可以滿足食用消費需求,進口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植物油和畜牧業飼料蛋白方面的需求。下一步還將下大力氣調整結構問題,擴大大豆和油料的生產,‘油瓶子’里盡可能多裝中國油。”

  一方面是增加大豆耕地面積。中國提出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引導東北地區擴種大豆,在黃淮海、西北、西南等適宜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開展鹽堿地種植大豆示范,今年力爭大豆面積穩定在1.4億畝以上,確保豆制品等食用大豆國內自給。

  另一方面,糧食歸根結底要靠農民去種,提升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是關鍵。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菏澤市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所長王秋玲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提高大豆種植補標準的建議》。在她看來,加大補貼力度才是最直接最實惠的措施,“只有種豆不吃虧農民才能選擇種大豆”。

  近期黑龍江已釋放了政策信號,將充分考慮拉近玉米大豆種植收益,繼續實施玉米、大豆差異化補貼政策,原則上大豆生產者補貼每畝高于玉米生產者補貼200元左右。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君明補充指出,提高農民種大豆的積極性,還需大力發展大豆產業,延伸大豆深加工產業鏈,提升大豆產品附加值。

  我國大豆加工產業鏈條較短,主要生產豆制品、豆油、飼料用豆粕等初加工產品。從整體上看,大豆加工企業存在加工層次低,產品附加值低,加工轉化率低等問題。有關資料顯示,國外非轉基因大豆加工產品達150多種,產品增值約8-10倍,而我國僅能讓大豆產品增值2.3倍。

  “下游大豆產品能賣上價,上游種植業就能跑起來。” 孫君明表示。

  “開源”的同時還要做好“節流”。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劉永好在《關于多舉措節糧提效,保障糧食和耕地安全的提案》中建議,為保障糧食安全,可以從生產端節約糧食使用。以新希望為例,年產飼料近0.3億噸,用糧0.3億噸,占全國糧食產量的4.4%,對應用地7700萬畝。如能通過優化育種、飼料配方、優化養殖三個維度入手,降低飼料用糧和提高飼料轉化率,每年提升1%的飼料綜合使用效率,即可節省77萬畝耕地。連續堅持五年,就可累計節約糧食約150萬噸,相當于節省超過300萬畝良田。

  “我國在大豆生產方面并非沒有潛力,只要像抓谷物、口糧一樣抓大豆生產,把政策落實到位,完全能做到提高自給率、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李國祥說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財經股市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 聯系方式:QQ:2261036103,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新聞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泸定县| 静宁县| 东辽县| 鄱阳县| 金阳县| 务川| 萝北县| 阿克| 来安县| 孝感市| 勃利县| 义乌市| 多伦县| 汕尾市| 甘肃省| 台北县| 金塔县| 莱西市| 延吉市| 麻江县| 启东市| 张掖市| 南召县| 金堂县| 平山县| 灌云县| 宁陵县| 武鸣县| 合肥市| 海丰县| 德惠市| 江西省| 黑山县| 武邑县| 廉江市| 武强县| 射洪县| 介休市| 惠州市|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