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1月首輪談判開啟到協定最終敲定歷時長達近七年,共經歷35輪馬拉松式談判,該協定是中國與歐盟簽訂的首份全面投資協定。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表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完成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其他國家不同體制探索尋求共識的一次有益嘗試。
談判成果涵蓋4大方面
商務部表示,中歐投資協定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著眼于制度型開放,是一項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贏的協定。
據介紹,中歐雙方致力于促進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達成了高水平的談判成果。協定涉及領域遠遠超越傳統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成果涵蓋市場準入承諾、公平競爭規則、可持續發展和爭端解決四方面內容。
市場準入方面,協定采取的是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務業和非服務業在內的所有行業以負面清單形式作出承諾,實現了與今年開始施行的《外商投資法》確立的外資負面清單管理體制全面對接。
針對本身不歧視外資、但對企業設立運營造成重大影響的市場準入限制,中歐雙方還將承諾在大多數經濟領域不對企業數量、產量、營業額、董事高管、當地研發、出口實績、總部設置等實施限制,并允許與投資有關的外匯轉移及人員入境和停居留。
公平競爭規則方面,中歐雙方立足于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就國有企業、補貼透明度、技術轉讓、標準制定、行政執法、金融監管等與企業運營密切相關的議題達成共識。
崔凡認為,公平競爭規則方面可能涉及補貼、產業政策以及國有企業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個中歐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崔凡表示,在公平競爭問題上,歐盟是一個非常值得認真對待的談判對手。在注重“競爭中性”原則的同時,歐盟還有“所有制中性”的傳統,即不對企業是國有還是私有區別對待。他認為,這是一個尊重各國所有制安排的務實做法。
不斷放寬制造業等產業的市場準入
中歐投資協定將包含那些重點領域的開放?這是業界尤為關心的問題。
據商務部條法司司長李詠箑在12月30日晚的商務部媒體吹風會上透露,中方在中歐投資協定中納入了金融等領域自主開放的舉措,同時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有序擴大了部分服務業和部分制造業的開放,比如醫院和汽車。
今年7月,第八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舉行。據商務部消息,在第八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上,雙方承諾將進一步推進金融業雙向開放和互利合作。
具體來說,中方歡迎歐方金融機構來華投資展業,參與設立外資控股或獨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歡迎歐洲優質上市公司以CDR形式在中國境內資本市場掛牌上市。歐方愿積極考慮豁免或放寬對中資銀行當地分行的子行化監管要求。雙方致力于繼續推動歐元和人民幣國際化。
客觀來看,中歐加強投資合作是雙方的需要。目前,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但在投資方面,雙方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當前,歐盟對華投資僅占其對外投資存量的4%,中國投資只占歐盟吸收外資總額的2%。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表示,這些數據和雙方合作的意愿是不相符的。
在市場準入問題上,歐盟政界和商界長期以來對中國提出了諸多訴求,并且強調對等開放。例如在中歐投資協定第31輪談判中,歐盟曾在市場準入方面重申要求中國改善在電信和計算機部門、衛生、生物技術和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市場準入。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已在不斷放寬制造業等產業的市場準入。例如,2018年就提出,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外資限制。2018年已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了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將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崔凡表示,無論如何,中歐投資協定可能大大推動中國擴大開放,降低投資壁壘。商務部則表示,高水平的市場準入承諾將為雙方企業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高水平的公平競爭規則將為雙邊投資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
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倪健林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中歐投資協定框架下投資壁壘降低后,對與中國簽訂有投資最惠國待遇條款的國家來說,中歐間的投資開放政策將同樣有效。“因此,中歐簽署投資協定,相當于我們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降低了投資門檻。”
商務部表示,下一步,中歐雙方將開展文本審核、翻譯等工作,力爭推動協定早日簽署。此后,協定將在雙方完成各自內部批準程序后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