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導稱,在俄烏沖突發生之后,美國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對于半導體、計算機、電信、信息安全設備、激光器和傳感器等技術及產品進行出口管制。隨后日本、韓國及臺灣地區也都依照美國的出口管制清單對于俄羅斯進行制裁。此舉將使得俄羅斯先進武器、5G通信、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尖端科技的發展受挫。
目前英特爾、AMD、英偉達、臺積電、格芯、三星等眾多半導體大廠都紛紛宣布遵守新的出口管制規定,對俄羅斯進行了斷供。
華爾街日報引述西方國家的半導體業主管的話表示,“俄羅斯的芯片制造技術落后臺積電15 年以上”。俄國最大晶片制造商Mikron 自稱是俄羅斯唯一有能力生產65nm芯片的廠商。大約在2006年俄羅斯半導體業有量產65nm芯片的技術。
報導稱,雖然部分俄羅斯芯片設計公司有設計先進制程的高端芯片,但這些基本由臺積電代工,而臺積電的斷供,無疑將造成俄羅斯方面自研芯片無法制造。
俄羅斯芯片設計商貝加爾電子有限公司(Baikal Electronics JSC)表示,公司設計的Baikal微處理器由臺積電制造,廣泛用于俄羅斯自產的電腦和服務器。另外,資料也顯示,由莫斯科SPARC 技術中心設計、俄羅斯自研的新型Elbrus 微處理器,原本也是要交由臺積電生產。
經濟學人資訊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亞洲區主任拉費蒂(Tom Rafferty)表示,國際間的聯手制裁對俄羅斯的沖擊很大。他說:“韓國和臺灣幾乎獨占高階半導體的生產,俄羅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資源。”
不論芯片的設計或生產,俄羅斯相當仰賴國外的技術。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United Nations Comtrade)資料庫,2020 年俄羅斯進口了4.4 億美元半導體設備和12.5 億美元的芯片,相關半導體進口主要來自目前沒有實施制裁的亞洲國家。
華爾街日報稱,基于臺灣地區、韓國和日本在半導體業、尤其是高端芯片領域的重要性,俄羅斯的高端芯片或自產芯片發展在這波制裁下或將面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