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世界的關注焦點,都在AI大模型的焦灼競賽。
中國參賽選手、百度“文心一言”在研發階段時,百度技術團隊曾與ChatGPT進行對比測試,李彥宏對36氪回憶,當時“差距是40分的水平,一個月能追得上。”
可過了一個月,技術團隊再次測試后,發現差距反而拉大了——AI大模型的發展速度不是線性的。
緊張追趕之后,到文心一言今年3月16日發布時,甚至“能達到它(ChatGPT)今年1月份的水平。”李彥宏對36氪說。要說文心一言和ChatGPT差距多大?“可能最多是兩個月。但這兩個月什么時候能追上,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過去一周,AI領域處于更強烈的疾風驟雨之中。百度文心一言發布會前一天,OpenAI發布了新一代GPT-4大模型;后一天,又有微軟發布搭載最新GPT-4的AI助手Copilot——均是震撼業界的產品進展。
百度文心一言隨之成為激烈爭論的對象。帶著人們圍繞文心一言的諸多質疑,36氪獨家訪問了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直接發問:為什么發布會用了Demo而不是實時演示?為什么產品在不甚完美時就發布?
這些質疑折射出國人的復雜情緒:人有我無的焦慮,民族情緒的高漲、期待與失望間的起伏……
在回應質疑之外,36氪在與李彥宏交談中,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他給出了關于AI行業的許多直接論斷。
比如,被問到中國創業公司里會不會再出一個OpenAI?他直接回答“基本不會了”,“沒有必要再重新發明一遍輪子。”
比如,“在應用層,將會出現全新的、十倍于現在微信和抖音的創業機遇。”比如“AI將會顛覆云計算市場”。
比如,AI雖然會取代人類工作,但有更多意想之外的機會。一個針對個人的提示是,不會面向AI寫提示詞(prompt,人與機器進行交互的指令語言)的人會被淘汰。
無論如何,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時點:基于AI大模型技術,可能開啟一個新增長時代。就在兩天前,英偉達發布了專用于大模型計算的新GPU,能讓大模型處理成本下降一個數量級。“我們正處于AI的iPhone時刻。”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在會上三次激動地強調。
暫時忘卻歷史臧否,而是把百度視作一家在AI領域深耕十余年、花費千億的公司,李彥宏的聲音此時格外有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