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發展機遇滿滿
“12月9日、16日及23日,建行私人銀行將在線上集結多位總行級財富顧問,就當前形勢下財富管理的策略、家庭財富現金流的可持續性和家族企業順延發展與多元化布局、多種資本的傳承與家族治理等話題展開分享,為客戶呈現‘守得住’‘攻得遠’‘傳得久’三場精彩紛呈的私人財富管理盛宴。”建行有關負責人表示。
直播帶貨、線上資訊分享、云端理財經理工作室……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銀行機構技術能力的提升、消費者對于線上模式的接受與習慣,讓前期為應對疫情所快速發展的線上理財服務成了一種常態。
各式各樣銀行理財產品的層出不窮,也反映出銀行理財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理財業務也面臨廣闊的發展機遇。建行個人金融部總經理孫娜表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居民財富中房地產占比下降,金融資產占比提升,居民金融資產中存款占比下降,投資理財占比提升,投資理財將迎來黃金機遇。
凈值化轉型持續推進
由于疫情沖擊,銀行理財業務規范轉型今年面臨較大壓力。7月底,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雖因疫情承壓,但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之路的方向仍然明確。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9月在“2020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透露,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余額為22.1萬億元,已連續3年基本保持穩定;符合新規的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較新規發布時提高225%。
凈值轉型的有序推進成為監管和行業的基本共識。銀保監會12月4日發布的《中國影子銀行報告》指出,要堅持整改與轉型相結合,按時合規完成業務整改,穩妥有序處置風險,同時積極調整業務模式,加快凈值化轉型。
“可以明確的是,理財凈值化不僅是轉型做得不錯,而且在加速。如果說今年是加速之年,明年就是沖刺之年。回頭來看,2020年市場的動蕩,給我們轉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做凈值產品的機會。”交銀理財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呂占甲表示。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推測,大部分金融機構有望在2021年底完成整改任務。“理財凈值化轉型力度明顯,當前以非標資產為代表的部分老資產處置難度較大、進度偏慢,但資管新規已將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同時,監管也明確表示對于按時完成整改任務的金融機構,將在監管評級、資本補充工具發行和開展創新業務等方面給予適當激勵,結合銀行自身轉型需要及政策鼓勵態度來看,預計上市銀行基本可以按時完成整改任務。”
子公司探索展業方向
12月10日,民生銀行發布公告稱,銀保監會同意該公司出資50億元人民幣籌建民生理財有限責任公司。
事實上,作為銀行理財轉型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理財子公司設立在今年加速推進。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家銀行公告設立理財子公司, 24家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包括2家中外合資機構,21家已開業。
作為規范理財業務的重要一步,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開始加速承接母行存量產品。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截至11月15日,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售理財產品為72只,存續理財產品為2312只。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的遷移也在加速。僅11月,就有農業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南京銀行等多家銀行發布公告稱,將母行理財產品進行遷移。
面臨理財轉型的壓力和資管市場的競爭,新設立的理財子公司如何開創新的行業范式?在呂占甲看來,首先,預期收益型的老產品一去不復返,要進行產品重塑。其次,要進行系統升級,以支撐產品的供給度和豐富度。此外,面臨產品多、規模大的困惑,為達到統一平衡,發揮合力,還需要強化投研,加快團隊建設,一方面會培養注重組合大類資產配置的全能型的投資經理,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專注于細分資產策略的專業投研人員。
就產品體系而言,據銀行業協會11月發布的《2020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目前,理財子公司產品體系整體表現出以固收類為主;初期主要通過FOF、MOM和私募股權等形式探索布局權益類投資;產品體系規劃凸顯差異化戰略布局,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等。
“自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過往銀行理財通過非標資產增厚收益的方式面臨多重約束,增配權益投資是轉型的必然之選,也是監管鼓勵的投資方向。”王一峰表示,“下一階段,理財子公司對于拓展大類資產配置、增強權益類資產投資、完善投研體系建設及加強與其他資管機構在投研等領域的合作具有較強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