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的臨近,已有不少中小銀行開始推出節日特供理財產品,打出“致敬女神,不負三月春光”“女神節特別款理財來啦”等口號吸引新老顧客。
在市場參與程度方面,中小銀行較為積極,以一家股份制銀行推出的“女神節”特供理財產品為例,該行共推出了兩類“女神節特別款”理財產品,一類為封閉式凈值型,一類為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這兩類產品的起購金額均為1萬元,業績比較基準利率最高可達4.1%。地方性中小銀行參與熱情也較高,一家位于北部地區的城商行也推出了“女神節專享凈值型”“預期收益型”等多種特供理財產品,起購金額在1萬-5萬元左右,產品投資期限在42-365天不等,業績比較基準利率最高可達4.3%。
對2021年節日特供理財產品市場出現回暖的原因,光大銀行(4.080, -0.07, -1.69%)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理財產品市場回暖,從供給端看中小銀行負債壓力相對較大;從需求端看,銀行理財依然是居民認可的安全系數相對較高的理財途徑,近期債券市場利率上升,“水漲船高”,也帶動銀行理財收益率的上升,權衡風險和收益率,理財產品吸引力有所提升。
不過相比中小銀行,國有大行在特供理財產品的參與程度上顯得較為低調,機構監測數據也反映了這一情況。來自普益標準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截至3月4日,共有10家銀行發行“女神節專屬理財產品”,其中,恒豐銀行發行的最多,為5款,重慶銀行(12.730, -0.48, -3.63%)(港股01963)發行3款,平頂山銀行、日照銀行、江蘇南通農商行、內蒙古伊金霍洛農商行、浙江溫州鹿城農商行、焦作中旅銀行分別發行1款。
國有大行中,僅有農業銀行(3.300, 0.00, 0.00%)(港股01288)發行了一款名為“金鑰匙·安心得利·靈瓏”2021年第22期封閉凈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女神節專享)產品;理財子公司方面,建設銀行(7.380, -0.07, -0.94%)(港股00939)旗下建信理財發布了一款建信理財“誠鑫”多元配置混合類封閉式產品2021年9期(女神節專享)產品。
對小行參與度高、大行參與度低這一現象,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主編殷燕敏解釋稱,限量推出收益率略高的節日理財產品是傳統的預期收益率型銀行理財產品營銷的常用手段,但經過近三年的轉型,銀行理財產品已經逐步轉向非保本的凈值化理財產品,該類產品賬戶單獨清算,收益取決于底層資產的收益情況。大行的轉型節奏相對較快,凈值化理財產品占比較高,中小銀行由于投資人才短缺、客戶群體的偏好等方面的限制,依然需要依靠傳統的理財產品吸引資金,因此還在采用節日營銷方案。
對投資者來說,節日特供理財產品究竟該不該投資?殷燕敏進一步表示,“對于投資者而言,雖然是業績比較基準,但該類產品一般都還是屬于收益率相對比較確定的產品,如果投資者有閑置資金又覺得收益率相對合適的話,可以選擇購買。今年是銀行理財產品轉型收官之年,后續傳統的產品到期兌付后將逐步退出,銀行理財產品將全面凈值化,這種節日營銷手段也將不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