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管新規的過渡期步入倒計時階段,多數銀行的凈值型產品比重上升至80%以上,部分銀行已突破90%,非合規的“老產品”比重也隨之下降。大部分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將推進新老產品承接轉換,加大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產品發行力度。
業內人士認為,基于銀行理財持續推進整改以及積極拓展獲客能力,部分理財子的凈利潤增速還將維持一段時間。同時在監管層面,未來或將與其他資管行業趨于一致,但不會改變銀行理財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
理財子整體盈利頗豐
2021半年報顯示,興銀理財凈利潤由去年同期的1.03億元大幅增長至今年上半年的19.83億元;招銀理財位居次席,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5.57億元,同比增速3.80%;此外,信銀理財、平安理財、光大理財、交銀理財等凈利潤均突破5億元。
多家城商行、農商行的理財子公司雖然開業時間較晚,但短期內盈利能力迅速展現。其中,杭銀理財成為盈利能力最強的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去年上半年凈利潤僅700余萬元,但今年同期已實現2.37億元;寧銀理財緊隨其后,凈利潤為1.73億元,同比增幅達137%;作為唯一一家農商行理財子公司,渝農商理財上半年凈利潤7600余萬元。
理財產品規模方面,截至6月末,共有11家A股上市銀行理財子公司披露了理財產品規模,合計達到10.09億元。招銀理財仍以2.64萬億元位居首位,較上年末增長7.76%,且均為表外理財產品;興銀理財規模達1.6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02%;工銀理財、農銀理財的產品規模也已突破萬億。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3.04 +0.00%,診股)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1年上)》顯示,截至6月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5.80萬億元。按規模計算,上述1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貢獻了近全市場一半的理財產品規模。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部分銀行凈利潤增速較高,主要是由于此前基數較低所致。一方面在去年開業后,新增業務量迅速增長;另一方面,原來銀行的理財“老產品”也逐漸劃轉至理財子,因此規模擴張帶動了凈利潤的高速增長。
曾剛預計,銀行理財子公司凈利潤的高速增長可能還會維持一段時間。目前存量的調整還沒有結束,同時理財子自身也在積極地拓展獲客。
“但考慮到未來一段時間,資產端計價方法以及現金類產品的調整,這可能會給銀行理財的總體規模增長帶來一定壓力。”曾剛表示,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調整過程中可能會對收益產生一定影響,但現金類產品新規過渡期將到2022年底,時間上比較充裕,因此調整壓力不會太大。
凈值化轉型沖刺進行時
資管新規過渡期僅剩四個月,銀行理財的整改工作正處于最后沖刺階段,在推進“老產品”壓降的同時,部分銀行的凈值型產品比重已持續上升至80%以上。
興業銀行(18.71 +1.14%,診股)半年報顯示,6月末標準凈值型理財余額9953.12億元,新增1630.42億元,凈值型產品占理財總量的82.97%;杭州銀行(13.85 +3.51%,診股)、青島銀行(4.81 +0.21%,診股)的凈值型理財占比分別達到91.98%、95.13%,分別較上年末提升7.00個百分點和5.01個百分點。
建設銀行(5.94 +1.71%,診股)首席財務官張毅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建行正在積極推進理財業務的轉型,存量理財整改的相關進度符合預期,一些指標好于預期。
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建行凈值型理財產品1.23萬億,較年初增加2416億;保本理財產品283億,比年初減少了285億;母行非標債權類資產1967億,較年初減少1615億元。
“回表規模可控,資產質量良好,撥備計提與表內資產保持統一標準。”張毅表示,下一步建行將繼續有序推進存量業務的整改工作。
在平安銀行(17.15 -3.65%,診股)業績發布會上,平安理財總經理張東也表示,目前正積極推進“老產品”的壓降。6月末,“老產品”占理財總規模比例下降至18.4%。同時,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產品規模6172.30億元,占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的比例由上年末的71.5%上升至81.6%。
“總體而言,銀行理財正在按既定安排有序進行整改,保本產品、同業理財規模大幅下降。”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同時,存量資產處置進展加快,產品和業務轉型進展較順利,預計大多數銀行將可以在過渡期內完成整改。
他進一步表示,對少數存量資產可能因為期限過長等特殊因素難以在過渡期內處置完畢,可向監管部門提出申請,納入個案專項處置,盡量減少整改給市場帶來過大沖擊。
此外,曾剛認為,未來針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監管,必然在于監管標準趨于統一,這可能會給銀行理財子公司帶來一定挑戰,但不會改變銀行理財向好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