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理財產品的期限較此前明顯拉長,1年以上封閉式產品存續余額占比達到47.75%,理財資金滿足價值投資需求的能力不斷增強,期限錯配的問題也得到了緩解;另一方面,雖然權益類產品發行節奏提速,但面對龐大的理財存量市場,權益類產品的占比仍顯得十分有限,這將有賴于銀行理財公司搭建更加完善的投研體系。
從新發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特點來看,銀行理財開始批量發行ESG產品,貼合市場熱點配置綠色債券、碳中和、REITs等資產,理財公司自主打造信評、投研、投資團隊,市場化的資產研究與配置實力開始真正顯效。
新發產品傾向長期主義
證券時報記者梳理今年上半年發行的產品發現,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較此前有明顯改變,更傾向于“長期主義”。大部分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的存續期限長于1年以上,2年以上產品也占比不小。
以招銀理財為例,今年上半年發行的288只產品中,存續期限在1年以內的僅占8.7%,存續期限1~2年的產品占9.38%,而存續期長達2年以上的產品占比多達81.94%。信銀理財也十分類似,該公司新發產品均是1年以上,2年以上的產品占比高達93.6%。
銀行理財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場新發封閉式產品加權平均期限整體呈現上升態勢。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存續余額占比持續上升,截至6月末占全部封閉式產品的比例為47.75%,較年初增加11.25個百分點;90天以內的封閉式產品存續余額占比僅為0.40%。
這也說明,理財資金滿足價值投資需求的能力不斷增強,而且期限錯配的問題已然得到緩解。
理財公司競爭趨差異化
當貨架普遍呈現“固收為主,混合為輔”的共性時,各家理財子公司如何打造差異化,頗受市場關注。專業人士給出了一個明確的觀察角度——從資產配置層面,理財子公司肯定會有意識地策應母行戰略。以此觀察市面上的一些主題產品,確實端倪畢現。
以建信理財為例,其服務農民工客群的“惠民鑫”普惠金融產品,以及“長租安心優享”固收封閉式產品,分別對應母行的普惠金融、住房租賃戰略。此外,建信理財部分非專屬產品也不同程度地配置了民營和小微供應鏈、母行“創業者港灣”科創企業、住房租賃供應鏈ABS等資產,從底層資產層面打上了母行戰略烙印。
又如興銀理財,其母行(興業銀行(19.420, 0.26, 1.36%))作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近年來大力倡導 “綠色金融”。興銀理財將綠色金融列為重要大類資產,截至目前已經發行了美麗中國、興動未來、聚利等涵蓋公募、私募的ESG主題理財產品。
當然,從地域屬性上也能看出理財公司特色鮮明,如建信理財“粵港澳大灣區指數靈活配置理財產品”、交銀理財“中證交銀理財長三角指數”、興銀理財“穩利增盈海峽優選”等海峽主題理財產品等。
值得指出的是,從資產配置層面切入分析,遠比盤點某幾款產品的地域屬性更能準確提煉理財子的差異化底色。當然這只是一個觀察角度,隨著市場對理財子公司運行機制的認知加深,其更多特性將得以挖掘。
產品配置貼合市場熱點
今年上半年,盡管權益類理財產品的發行節奏有所加快,但對比龐大的銀行理財規模,權益類產品的占比仍十分有限。據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顯示,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843億元,較年初增長10.15%,同比增長1.54%,僅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0.33%。
另據中國理財網披露,目前理財子公司發布的在存續期內的純權益類產品僅有13款,發行機構也集中于少數幾家公司。其中,光大理財、招銀理財分別有3款,信銀理財、華夏理財和寧銀理財分別發布2款,工銀理財發布1款。
從權益產品的投資標的來看,相對于直接投資股票,銀行及理財公司更傾向于發行FOF型產品。上述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銀行及理財公司共存續FOF型理財產品153只,存續規模1144億元。其中,理財公司FOF型產品規模占全部FOF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70.94%。
在目前理財公司投研、管理能力尚待加強的情況下,選擇FOF投資是相對理性的選擇,因為FOF類投資容易被理財公司運用,且產品凈值波動會相對較低。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權益的配置占比仍十分有限,但在資產的創設和配置上,理財公司已經具備了貼合、把握市場熱點的能力。
以今年開始大熱、契合當下綠色低碳經濟轉型的ESG主題為例,上半年理財市場新發ESG主題理財產品18只,累計募集資金超100億。截至6月末,全市場ESG主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超400億,較年初增長約50%;投向綠色債券超800只,投資規模超2000億元,較年初增長16.79%。
上半年,首批9只公募REITs上市背后,也出現了理財公司積極認購的身影。它們絕大部分通過資管產品通道參與戰配和詢價,也有極個別直接使用產品來申購。根據發售公告,建信理財、華夏理財、中郵理財采取網下詢價的方式認購公募REITs;而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光大理財、招銀理財等則不同程度地通過戰略配售以持有公募REITs。
光看市場,投資者或許只是看到一款款主題產品、概念產品的推出,但穿透到理財運作層面,每一次貨架的“上新”、每一款產品品類空缺的補齊,其實都是對一家資管機構內功的考驗——考驗其是否能迅速制動,貼合并響應市場最新需求;考驗其是否嗅覺靈敏,能夠前瞻性地判斷投資趨勢。
上述ESG主題產品的推出,以及對綠色資產與REITs等創新資產的配置,至少說明,理財公司從成立以來,花了兩年時間所建立的覆蓋宏觀經濟、行業研究、標的資產的投研體系和信評體系,已經顯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