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爱精品视频一区,亚洲欧美韩国,男女视频在线,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歡迎訪問財經股市網
首頁 > 理財 > 正文

近900只理財產品跌破凈值 專家稱不會引發大范圍“破凈”潮

理財來源:金融時報2023-07-05 10:10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一天就虧掉了之前一整周的收益,是不是‘破凈’潮又來了?”最近,投資者琳琳(化名)向《金融時報》記者抱怨,自6月以來,她持有的理財產品收益經歷了“大起大落”,“從六月中旬到現在,我投資的幾款理財產品要么收益為負,要么收益為零,沒賺到一分錢。”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理財產品收益波動有所加劇,部分產品連續數日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凈值回撤,這引起了不少投資者的擔憂。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一輪理財產品收益波動是暫時的,并不會引發大范圍的“破凈”潮。“下一步,債券市場還可能繼續‘走牛’,因此,理財產品的凈值還有可能得到較快回升。”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收益“腰斬” 多款理財產品“破凈”加劇

  “6月初的漲勢還挺好的,大概從6月15日開始,理財產品連續虧了一周多。”琳琳說,今年年初以來,她將2萬元投入了一款中風險的理財產品中,之前每個月能有將近100元的收益,然而6月的收益近乎“腰斬”。

  受到存款利率下調等因素影響,銀行理財市場重獲青睞。然而,最近兩周,部分產品收益波動的加劇,讓剛剛從“破凈”潮中復蘇的理財市場再度回到“風口浪尖”。

  《金融時報》記者梳理Wind數據時發現,剔除近六月無凈值的產品,截至2023年7月4日,全市場共有893款理財產品單位凈值小于1。其中,有10款理財產品單位凈值不及0.8。

  從產品類型來看,出現“破凈”的大多為風險等級相對較高的偏債混合型和股票型理財產品。

  據招商證券廖志明團隊統計,近1個月混合類與權益類理財產品凈值持續下跌。截至6月15日,理財公司混合類公募理財產品平均年初至今收益率為1.4%,破凈產品數量占比升至23.7%;理財公司權益類公募理財產品平均年初至今收益率為-2.9%,較5月中旬下降了1.7個百分點。

  從理財產品所屬的機構來看,有不少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登上了 “破凈”榜單。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一款ESG理財產品自6月以來一直處于“破凈”狀態。產品的基本信息顯示,該產品屬于較高風險的股票型理財產品,近1個月的總回報為-3.19%。

  此外,某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一款風險適中的偏債混合型理財產品在近1個月內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凈值回撤,目前該產品的單位凈值和累計單位凈值仍然小于1。

  理財產品凈值回落 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

  在業內專家看來,近期部分理財產品出現凈值回落,是宏觀政策、債市走向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宏觀層面來看,在經濟下行周期,各類資產價格普遍下降,包括理財產品在內的資管產品收益率下降是大勢所趨。”董希淼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從微觀層面來看,近期理財產品凈值的波動與債券市場密切相關。

  6月中旬,人民銀行宣布下調7天期逆回購利率10個基點,常備借貸便利(SLF)和中期借貸便利(MLF)跟隨下調。

  “政策利率超預期降低以及市場對一攬子‘穩增長’政策的預期升溫,導致債券市場利率有所上升,債券價格下降。”普益標準研究員屈穎說。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在凈值化運作下,銀行理財組合主要配置債券等標準化資產,債券資產占比呈現整體上升的趨勢。因此,債市波動也將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收益表現。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理財產品凈值化的加快,金融市場的波動、底層資產價格的變化,會非常快速地傳導到理財產品凈值的變化上,理財產品凈值的波動會成為常態,甚至理財產品可能出現負收益,這都是投資者需要關注和接受的。”董希淼提醒投資者。

  “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特點就是凈值會隨著市場波動,凈值真實且及時地反映了理財產品的投資表現。”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員于百程坦言,“中高風險等級類的產品,一般波動性會較大,需要更關注長期表現。”

  專家:不會出現大范圍“破凈”潮

  “資金剛剛從存款‘搬家’到理財,就碰上了‘破凈’,不知道何時才能回本。”看到近期理財市場的波動,不少投資者擔心,會不會引發像去年一樣較大范圍的“破凈”潮。

  在受訪業內專家看來,這一輪理財產品收益的波動與去年兩輪的理財產品“破凈”潮情況有所不同。

  “這輪波動是暫時的。”董希淼告訴《金融時報》記者,“隨著各類政策利率的下調以及LPR利率的下降,下一步,債券市場還可能繼續‘走牛’,因此,理財產品的凈值還可能得到較快回升。”

  實際上,今年6月以來,出現“破凈”的理財產品占比已較去年有大幅下降。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從整體情況來看,截至6月27日,在存續的銀行理財公司產品中,破凈產品的數量占比僅為2.98%。

  普益標準研究員董翠華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從“破凈”產品數量來看,6月“破凈”產品數量與5月基本持平,并未有明顯提升,相較于去年11月出現的“破凈”潮,目前出現凈值回撤的理財產品數量已經大幅減少。

  《金融時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業內專家看好今年下半年理財市場發展。

  “預計2023年三季度理財規模將明顯增長。”廖志明團隊認為,“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提升了理財的吸引力,我們預計2023年11月理財規模將達到全年的高點,存在較大的可能性超過30萬億元,或較一季度增長近5萬億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也表示,伴隨著機構理財沖量節奏發力和債市走強機會,年中將是拐點,2023年下半年銀行理財市場或將迎來修復,整體規模有望恢復至2022年年中水平。

下一篇:最后一頁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財經股市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 聯系方式:QQ:2261036103,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新聞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金县| 南昌市| 金山区| 郁南县| 湖南省| 木里| 婺源县| 平潭县| 榆中县| 嘉黎县| 耒阳市| 会理县| 章丘市| 探索| 梁河县| 武邑县| 阆中市| 古蔺县| 徐水县| 翁源县| 奈曼旗| 子长县| 凤阳县| 九寨沟县| 屏南县| 沐川县| 崇州市| 龙州县| 武胜县| 浏阳市| 鄄城县| 兴安盟| 岗巴县| 湛江市| 乌拉特中旗| 东兰县| 隆化县| 聊城市| 蓝山县| 六盘水市| 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