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統計顯示,從2015年開始,北京常住外來人口已連續數年呈下降趨勢。轉型升級的產業結構,超快速的工作節奏,和巨大的生活壓力,讓很多人萌生“逃離”的念頭。
其實,這只是現代化社會中難以避免的“大都市綜合癥”的一個縮影。面對鋼筋水泥的森林,都市人該如何自處?本期《可以給你做頓飯嗎》的主人公——德吉與孫敏,也許可以給我們些許啟發。
NO.1
5+2的逆城市化生活
丈夫Christian,德國人,中文名字德吉,2005年一份簡歷線上投遞,不遠萬里從德國來此做了“北漂”。
妻子孫敏,中國人,服裝設計師,96年來到北京讀書,畢業后就留了下來。兩人有一兒一女,以及一只名叫薯片的杰克羅素梗犬。
德吉的童年在德國鄉村度過,記憶中是山水間、農場里的自由自在。隨著婚后孫敏的懷孕,想到未來他們的孩子也許將完全被都市與高樓廣廈“禁錮”,感受不到自然的氣息,他開始感到有些焦慮。
完全逃離是不現實的,畢竟還有生計所需。那么,是否可以找到一個緩沖放松的平衡點?于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周間都市、周末鄉村的5+2模式被提上了日程。
現在,德吉一家周末會在北京懷柔龍泉莊自己改造的小院居住。這是一座長城腳下的小村落,老房子原本已經破敗、無人居住,但在他們眼里卻蘊含著無限可能,于是,夫妻倆愣是通過村長廣播找到了房子的主人,當場簽下10年租約。
預算有限的兩個人請不起施工隊,房間的格局、院子里的種種設施只能親自上陣改造搭建,甚至還自己親手挖好了上下水系統。整整兩年的努力,老房子煥然一新,紅磚墻、青石板、草木滿庭院,正是他倆夢想中的家園。
有了這樣一方天地,孩子們可以盡情放飛想象力與創造力。在動手能力極強的建筑師爸爸幫助下,幾個小樹枝、幾塊小木片就可以造出一個簡易小水車;跟著媽媽呢,坐在家門口就能望著長城臨摹寫生;在溪水里玩到全身濕透?那……就濕透了唄,反正不會聽到“看你!一會兒著涼了!”的啰嗦訓斥。廣闊天地有無限可能。
逃離并不是結果。這個多少帶著被動色彩的詞,只是都市人回歸自我的訴求之下,奮起一搏的抗爭。但德吉一家找到了與自己、與這個社會和解的方式,用雙手打造一個“迷你桃花源”,用每周短暫的抽離實現長遠時間里的更好融入。
NO.2
荒野求生版的中西混搭晚餐
劉儀偉大概是第一次這樣做紅燒肉。
天為蓋,地為席,柴火堆上掛吊鍋,乍一看以為亂入到《荒野求生》現場,劉老師變身貝爺。但這就是德吉一家在這的日常操作,一家人聚在柴火堆旁,煮麻辣燙、煮火鍋、煮茶,煮一切可以操作的美味,德吉說,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才是家的氛圍。
德吉甚至自己動手在家里搭了烤披薩餅的炭爐,本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竟有意料之外的成功,自此實現真正意義的“披薩餅自由”。當晚,爐子開發新功能——烤羊排,這是德吉的拿手菜,沒有電爐的精準控溫,火候全憑炭火添減的經驗。
做飯的過程,這家的小姐弟全程參與。從削胡蘿卜,到切土豆、撒調料,沒有人斥責孩子笨拙的動作幫了倒忙,甚至沒有人喝令他們遠離危險的刀具,德吉和孫敏始終鼓勵和引導孩子們嘗試。在他們看來,危險更多來源于未知,熟悉了,反而知道怎樣規避風險。
中式紅燒肉,西式烤羊排,中西混搭的模式一如這個家庭,夜晚的星空下,德吉家的庭院晚餐溫馨而愉快。
就像用慣了燃氣灶的劉儀偉已經忘記柴火堆該如何掌控火候,在都市競技場里摸爬滾打已久的我們,常常也忘卻了最初的夢想。
也許并非人人都能復刻德吉和孫敏的模式,這樣的生活也不一定適合每個家庭,但我們能做的,是審視自己的內心,明白自己的所求,然后,放手去追尋真正屬于我們的生活。不忘本心,方能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