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擔當美麗九江的踐行者
“玉禾田希望和社會、政府、百姓一道共建、同創,打造一個美麗的中國、一個碧水藍天的中國、一個環保的沒有污染的中國、一個讓我們的父母子孫后代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的中國。”每家玉禾田公司的顯眼地方總是懸掛著一句話,九江玉禾田公司也不例外。
長江大道鐵路橋是個“怕下雨”的地方,一下雨,低洼地段就會積水。雨停水退之后,往往會留下黏兮兮的淤泥,不美觀的同時,也給過往車輛和行人帶來不便。最近九江的天氣,時晴時雨,但是路過這段的市民卻發現,“咦?淤泥怎么不見了。”
原來是天上下著雨,玉禾田就派出專門車輛在旁邊守護著,一方面幫助市政部門維持秩序,另一個方面在水退后第一時間清淤。記者從市城管部門了解到,像長江大道鐵路橋這樣的易澇地點,在九江有25個,但是玉禾田從來沒有讓淤泥留到第二天清掃。
水退,泥清。這是玉禾田人的承諾也是企業的一份價值擔當。這份擔當在疫情防控中,在防汛排險中,在大雪冰凍中,更在每一次出勤的吶喊中,在每一下掃帚的刷動中,在每一滴降塵增濕的水霧中……
科技賦能合筑“云上的九江”
為了能在新形勢下把握住市場的大方向,全面開展數字化管理,推進企業智慧運營,玉禾田集團自2020年5月開始自主研發城市環境運營作業云系統作為玉禾田集團智慧化布局的起點。
9月13日上午7時不到,一身干練的陳芳站在九蓮北路濂溪區第一小學大門前,手持對講機,忙著調度灑水車前往學府路清掃路面。對講機里傳來司機的聲音:“好的,好的!”而身邊,一名穿著黃馬甲的環衛大姐正騎著電動車清運垃圾。高速運轉、全效輸出的工作體系,對應的是一個小時后,從這里路過的學生老師感受到舒適環境帶來的愉悅。
20年前,對于環衛工們而言,這一切都還要依靠人力,如今自動化機械操作不僅增強了垃圾處理能力,也使管理精細化、科學化。作為片區的負責人,陳芳深有體會。
環衛人員幾點到崗開始清掃?哪里衛生不到位?哪里是衛生死角?哪里需要派出專業車輛?這些信息通過一線人員的反饋,精準地傳送至云端,再經由調配,產生最合理最有效的工作方案。
關愛職工構筑共同成長平臺
今年7月,九江玉禾田組織全體一線工作人員觀看愛國教育影片《金剛川》,觀影職工被影片中志愿軍戰士不服輸的精神深深感動著。在創文工作如火如荼的當下,他們深知此時此刻自己就如同上陣殺敵的戰士,肩負責任感與使命感,為打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攻堅戰全力以赴、勇往直前。
長期以來,九江玉禾田十分注重員工的成長。在玉和田,每位員工都上過一所“大學”——“玉和田大學”,以傳授專業知識為基礎、研討行業技術為課題、弘揚企業文化為宗旨,迄今已成功舉辦過15期。“玉禾田大學”幫助員工提升綜合素質、增強專業技能,通過出版各類專用教材,增設環衛項目等課程,為九江玉禾田培養了眾多基層管理人才。
注重專業知識,更注重人才培養,是玉禾田DNA里不可或缺的一環。自去年九江垃圾分類試點以來,各試點小區都能見到穿著黃背心的“垃圾分類督導員”,他們都是經過了玉禾田垃圾分類專業知識培訓后,方能上崗的“專業人士”。他們不僅自己能區分各類垃圾,還能把這些知識通俗易懂地傳授給居民。
與此同時,玉禾田作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長期以來,為全國各地的超齡群體、軍轉人員、下崗人員、生活困難群體、貧困戶等就業困難群體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在玉禾田看來,僅僅“干凈整潔”是不夠的,還需要多一些“責任”,多一份“擔當”,發揚工匠精神,細心雕琢城市的美麗輪廓和細節,為建設美麗城市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