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慶介紹,以前在“二月二”這天清晨,家家戶戶要舉行“引龍”儀式,把灶灰末、谷糠或黃土從家里撒到附近的河邊,然后再一路撒回來,表示把“懶龍”帶出去,把“勤龍”“錢龍”引回來,期盼新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財(cái)源滾滾。這天,婦女一律不做針線活兒,怕針扎了“龍眼”。有的婦女還要坐在炕上敲炕沿,念叨著“二月二龍?zhí)ь^,蝎子蜈蚣不露頭;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露面”之類的吉祥話。
因?yàn)槊耖g有“正月不剃頭”的習(xí)俗,所以“二月二”這天也成了剃頭理發(fā)的好日子。這一天理發(fā)叫“剃龍頭”或“剃喜頭”,借“龍?zhí)ь^”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fā),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yùn)。民諺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之說。
為了討吉利、求喜氣,這一天,我國各地普遍把吃的東西都貼上“龍”的標(biāo)簽。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油糕叫吃“龍膽”,吃餛飩叫吃“龍眼”等。
天津人在這一天習(xí)慣煎燜子、烙餅。天津燜子講究用極細(xì)的綠豆淀粉制作,煎成金黃色,好像龍鱗一樣,民間俗說這表示對“懶龍”的懲罰,希望它盡快起身,保佑豐收。煎好后的燜子油光透亮、柔滑爽嫩,趁熱澆上調(diào)好的醬汁,吃一口唇齒留香。這一天吃的餅又叫“龍鱗餅”,意思是保護(hù)龍身。同時(shí),天津人還喜歡搭配炒雞蛋、炒豆芽菜、拌春菠菜等清淡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