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把“飲食要清淡”掛在嘴邊,它也是中醫眼中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可為什么還會把身體吃出毛病來?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科主任中醫師沈佳告訴記者,問題的重點就在于大家一直認為“清淡飲食”的標準是“吃素食”。“但長期只吃素食,容易導致體內脂類物質的代謝紊亂,對血脂的控制并沒有好處。而如果因此也沒有控制主食的攝入,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容易轉化為脂肪,也會導致高血脂的出現。”此外,在素食人群中,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較高,特別是女性,因為日常補鐵主要是通過動物性食物來滿足需求,谷類、蔬菜、水果、豆類等都不是鐵元素的良好來源。
不僅是張女士,很多人對“清淡飲食”最大的誤解就是“吃素”,其實它的飲食原則是少油、少糖、少鹽、少辛辣。“一味吃素等于走向了與‘大吃大喝’相對的另一個飲食誤區,我們在門診中還經常遇到一些所謂的‘素食主義者’,連雞蛋、牛奶等基本的人體所需蛋白質都很少攝入,不但不能減輕腸胃負擔,患上各種慢性疾病的幾率也會增加。”沈佳建議,想要做到“清淡飲食”,可以選擇蒸、煮、燉等烹飪方式,既控制油量攝入,還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營養。同時,每天總體鹽攝入不超過6g,糖控制在每天25g左右。
保持食物多樣性,“味淡”是根本
45歲的劉先生就是一位正確“清淡飲食”的受益者。一場大病治愈之后,他還是感覺自己有些乏力,睡眠質量也不是很好,以為是營養還沒跟上的原因,家人就給他吃大魚大肉進補,時間長了癥狀還是不見好轉,便前往醫院尋求沈佳主任的幫助。“當時一看他的舌苔就發現很厚膩,考慮就是過于油膩的食物損害了脾胃,運化水濕功能差了。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淡飲食,減少油鹽等調味劑的攝入,葷素搭配,控制總熱量,同時配合一些中藥調理。”再去醫院復診時,劉先生的舌苔恢復正常,此前的不良癥狀也大有改善。
從中醫角度來講,“清淡飲食”的對立面就是“肥甘厚味”,一般是指非常油膩、甜膩的精細食物或者味道濃厚的食物,都是不利于身體健康的。沈佳介紹,中醫有五味,分別是酸、苦、甘、辛、咸,和人體五臟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五味可入五臟而發揮作用,但也各有宜忌之味,比如酸多傷脾、苦多傷肺、甘多傷腎、辛多傷肝、咸多傷心,這也是中醫食養的基本理論原則。“所以我們常說:飲食五味,淡味是五味之母。什么都能吃,就是需要注意適量,當然,吃肉最好以白肉、瘦肉為主。盡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