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華夏、工銀、華泰柏瑞、易方達旗下4只科創50ETF“首秀”之后便遭遇了長達半個月的調整,統計數據顯示,從11月16日至11月30日,11個交易日中科創板指數走出了8根陰線,區間最大跌幅超過9%,4只科創50ETF也隨之下跌,跌幅在8.9%到14.5%之間。
然而資金流入卻十分活躍,與低迷的市況形成鮮明對比。11月25日早盤,華夏科創50ETF規模突破100億元,是全市場規模最大的科創50ETF產品。上交所公開信息顯示,截至11月30日,4只科創50ETF總份額已達197.93萬份;規模超過275億元,較上市前增長近38%。
越跌越買的動力何在?多家機構研報表明,資金持續增配科創板有幾大原因:
首先,新的科技浪潮+國產替代趨勢是當前的時代紅利,而門檻設置與基金入市趨勢使得大量投資者可以通過ETF參與科創板投資;其次,11月27日首批科創板公司成功被納入上證180、上證380及滬深300指數,此舉不僅將獲得國內機構的進一步增配,也為外資配置科創板打通“最后一公里”,未來有望獲得內外資金攜手增配。此外,研究人士認為,被核心指數納入的中微電子、瀾起科技和海爾生物亦在科創50ETF前十大權重股之列,資金交叉配置之下,個股的估值有望進一步提升。
上交所在《關于就符合條件的科創板證券進入上證180、滬深300等成份指數答記者問》中也表示,為進一步提升科創板影響力、引入更多中長期資金、為中小投資者提供投資渠道,科創板證券納入成份指數勢在必行。境內外廣泛市場調研顯示,機構投資者對于科創板證券入選上證180、滬深300等成份指數持積極肯定態度。
從資金層面來看,機構無疑是參與科創板投資的主力,而“中軍”公募基金對科創板的重視程度正明顯提升。
天風證券研報顯示,2019年三季度科創板開市以來,主動權益類基金持倉科創板個股市值從2019年三季度的9.05億元上升至2020年三季度的362.96億元,增長超過40倍;與此同時,持倉科創板的基金數量也從48只上升至479只,增長近10倍。
此外,天風證券認為,增量資金加大對科創板的配置,也會在中長期進一步支撐科創板特別是科創50的走強,從而形成科創板與增量資金入市的相互強化與良性循環。而從目前來看,科創板還有更多的增量資金在路上,目前廣發、富國、國聯安均有相關的科創50基金提交材料待審批。
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高級副總裁、科創50ETF基金經理榮膺表示,未來隨著中概股回歸以及國內獨角獸公司上市,科創板有望成為首選場所,將提升整個科創板的投資吸引力。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正在受理的有望登陸科創板的企業有200多家,包括京東數科、吉利汽車,還有已經接受上市輔導的銀聯商務以及未上市獨角獸公司和待回歸的中概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