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雷軍曾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如今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而十幾年前卻是汽車市場的藍海。隨著整體經濟的向好,國內不僅出現了家電下鄉,甚至汽車下鄉都出現了。不管是攀比心也好,還是真的存在剛性需求也好,總之2010年左右,包括三線城市、小縣城以及農村階層都開始購置自己的家庭用車,此時不僅讓吉利、長安、長城等車企騰飛,很多跨行造車的企業越來越多。
然而市場是在變化的,回想十幾年前,大部分購車者都是首任車主,而且對于汽車并不了解,面對市面上眾多的新興汽車品牌,未經市場驗證質量也就無從談起,所以當時大部分人口袋并不富裕,廉價的高性價比車型成為了不少人的首選,因此我們看到了力帆、眾泰、獵豹等一系列品牌也在這次浪潮中被推了起來。但令這些車企沒想到的是,曾經飛得有多高如今摔得就有多慘!
2018年下半年開始,國內車市出現了首次增長下滑,而這便開啟了國內車市的下行通道,自此以后國內市場體量不斷萎縮,一方面是購車需求趨于飽和,另一方面快速崛起的二手車市場取代了一部分新車市場。
除了新車市場萎縮之外,消費者的購車理念也發生了轉變,國內乘用車市場已經進入了二車時代,新時代的車主不僅更懂車了,而且也甚至某些二三線品牌的質量堪憂,所以投入合資懷抱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被那些趨利的資本車企坑怕了。
再加上合資市場也開始了價格下探,又逢國內最嚴“咖啡法則”的到來,可以說一眾沒技術積累的車企出現了“內憂外患”,不要說乞求銷量,能不能造出符合排放需求的新車都已經成為問題,但好在這些車企善于組裝,但這樣的方式卻毫無性價比,再加上本就低劣的市場口碑,眾多汽車品牌在如今的市場中茍延殘喘。一夜之間,8家國產車企銷聲匿跡!
力帆、眾泰、獵豹、華晨、海馬、長江、納智捷、陸風,這些品牌之前在國內都曾有紅極一時的車型出現,而如今大多數都走到了面臨破產,以及被破產與已經破產的路上。尤其是其中的華晨汽車,背靠華晨寶馬這樣的優質奶牛都無法完成自救,可見這家車企的盈利水平有多凄慘。據悉,2019年華晨寶馬雖然為其打來了67億的營業收入,但華晨汽車本身卻已經負債千億,如此看來這的確不單單是一個華晨寶馬能扶得起的。
除了華晨汽車之外,其他品牌身后是沒有任何品牌實現利潤支撐的,海馬靠賣房輸血,力帆靠政府接濟,但這樣的方式不可能長久,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不能實現自盈利能力,倒下只是時間的問題。
那么今后國產汽車品牌會有哪些能夠存活下來呢?長久來看,可能會是六家,它們分別是吉利、長安、長城、一汽、上汽以及廣汽,可能論盈利能力,一汽和上汽是當之無愧的國產巨頭,但盈利大多數來源于合資品牌,而旗下的自主品牌完全不及吉利、長城、長安,但短時間內,這些合資品牌依舊會源源不斷地為其創造盈利,而且即便是刨除合資品牌,一汽的紅旗,上汽的名爵、榮威,廣汽的傳祺也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所以生存下去并不難。
而除了一汽、上汽、廣汽、長安這幾家國企外,東風、北汽未來的走向則并不明朗,現階段旗下品牌雖眾多,但沒有一個能實現自主盈利的,過分依賴于合資品牌是它們最大的缺點,一旦外資車企抽離出來,那兩家車企面臨的就是高負債,最終很難脫離倒下的命運!
引進外資品牌是為了促進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如今看來這項政策的使命已經基本完成,任何國家都會保護本土品牌這是必然的,那么未來合資之路總會有盡頭,只不過30年的扎根讓這些合資品牌短時間內難以從體系內刨離,但相信隨著國產品牌的日漸強大,最后終會實現這樣的局面。所以一味地抱合資大腿的確很安逸,但溫水煮青蛙的道理應該都懂,“注重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才是任何一個車企生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