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報顯示,由于經濟活動在2021年二季度開始減速,世行下調了對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大多數國家今年的增長預測,預計該地區除中國外其他國家增長2.5%,比2021年4月預測的4.4%下調近2個百分點,而且各國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中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經濟產出已經超過疫情前水平,但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要到2022年才能做到這一點,而菲律賓、泰國和很多太平洋島國到2023年的經濟產出仍會低于疫情前水平。
其結果是,就業下降、貧困持續存在、不平等在多個方面都有上升。半年報顯示,2019~2020年期間,該地區就業率平均下降約2個百分點。
世行表示,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復蘇因德爾塔變異病毒擴散而受到影響,疫情延長了企業和家庭面臨的困境,有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減速和不平等加劇。
“東亞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復蘇面臨逆轉風險。”世行東亞太平洋地區副行長曼努埃拉·菲羅表示,“2020年,當其他地區還在疲于應對時,東亞地區已遏制了疫情,但今年病例出現上升削弱了2021年的增長前景。不過,東亞地區在歷次危機后都變得更加強大,采取正確的政策,就有可能再度崛起。”
半年報指出,疫情管控措施制約了經濟活動。同時,接種疫苗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和傳播率,但疫苗接種進度緩慢。
因此,各國政府不得不采取管控措施以阻止病毒傳播。總體而言,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經濟受影響較小。
世行指出,疫苗接種率每提高10個百分點,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就上升0.5個百分點。
不過,各國在疫苗接種方面面臨的制約各不相同。在印尼、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疫苗供應不足導致接種率受限。而那些較貧困的小國家——如部分太平洋島國——通過捐贈獲得了疫苗,但疫苗分配基礎設施不足則對接種形成制約。此外,在有些國家,隨著疫苗接種水平的提高,民眾對疫苗接種的猶豫可能成為一種制約因素。
不過,半年報指出,目前有兩個因素使當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得到緩和。首先,國內經濟活動對感染病例數的敏感性降低。據估算,2020年5月,每千人新增一例感染病例會導致工業產出下降5%,但到2021年6月,其影響已可以忽略不計。其次,活躍的外部經濟環境支撐了該地區的出口。與2019年第四季度相比,中國的貨物出口額增長28%,該地區其他國家增長21.5%。
半年報指出,久拖不決的經濟困境正在削弱該地區一些政府提供經濟支持的能力。盡管經濟仍在低于潛力的水平運行,但本地區財政支持力度已從2020年的平均GDP占比7.7%下降到2021年的4.9%。相比之下,由于大多數國家消費者價格漲幅仍在央行目標范圍內,各國仍保持了支持性貨幣政策,沒有像其他一些新興市場那樣上調利率。
世行預測,疫情可能會給本地區帶來更大沖擊。在疫苗接種持續不足和檢測有限的情況下,再加上病毒新變種的出現,可能導致一波波感染潮反復發生,而衛生系統仍未做好應對“長期新冠”的準備。
特別是,與國內通脹相比,本地區更需擔心來自國外的通脹壓力。除菲律賓等國,各國國內通脹壓力很低,因為通脹預期已有良好錨定。但工業化國家的復蘇和通脹加快可能引發加息,導致復蘇滯后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過早進入金融緊縮。
世行預計,明年上半年,本地區許多經濟體的疫苗覆蓋率有望達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