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介紹,截至8月末,存量貸款定價基準轉換進度已達92.4%。其中,存量企業貸款轉換進度為90%,存量個人房貸轉換進度為99%,已轉換的存量貸款中,91%轉換為參考LPR定價。隨著存量貸款定價基準轉換的完成,LPR變動可影響到絕大部分貸款,貸款利率隱性下限被完全打破,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降低融資成本的效果更加明顯。
數據顯示,9月份,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63%,比上年12月下降0.49個百分點,明顯超過同期LPR降幅。
“LPR改革推動國內利率市場化前進了一大步。”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目前國內金融機構新增信貸基本以LPR報價基準定價,同時,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工作進展順利,市場間利率聯動性顯著增強;另一方面,LPR報價基準打破了貸款隱性下限,疏通了貨幣政策利率向市場利率傳導路徑,有效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
利率傳導機制有效疏通
LPR改革前,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雙軌并存”。貸款主要參考貸款基準利率定價,難以反映市場利率的變化。同時,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的存在使得利率傳導不暢,實體經濟對市場利率下降的感受不足。
2019年8月,央行發布公告,決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推出了LPR在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上加點的形成方式。業內專家普遍認為,MLF是央行提供中長期流動性的重要渠道,將LPR與MLF利率掛鉤,可形成由央行間接調控的市場化參考基準,也可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狀況。
今年以來,LPR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LPR報價逐步下行,發揮了方向性和指導性作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LPR分別為3.85%、4.65%,與年初相比分別下降了0.3個百分點和0.15個百分點。
LPR改革后,貸款利率隱性下限被打破,也有效降低了貸款實際利率。《報告》數據顯示,9月份,利率高于LPR的貸款在一般貸款中的占比為67.70%,利率等于LPR的貸款占比為7.41%,利率低于LPR的貸款占比為24.89%,貸款利率加減點區間整體較6月有所下移。
此外,LPR改革也推動了金融機構內部定價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隨著LPR改革的深入推進,市場化形成的LPR逐漸取代貸款基準利率成為商業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的主要參考基準。《報告》顯示,截至目前,所有全國性銀行均已建立FTP體系,并實現貸款FTP與LPR聯動。大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也已建立FTP機制,并將LPR納入FTP。
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
值得注意的是,LPR改革對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也起到重要推動作用。2020年9月,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3.67%和3.8%,分別較上年12月下降5個和26個基點。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此前表示,LPR改革推動貸款利率明顯下行,為了與資產收益相匹配,銀行會適當降低負債成本,也就是降低存款利率。從實際情況看,在存款基準利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存款現在還是參考基準利率定價,在這個基準利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近期,銀行各個期限的存款利率都有所下降。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李義舉認為,LPR改革之后,貸款利率不斷下調,這導致商業銀行的息差水平下降,商業銀行有較大動機下調存款利率,防止利潤持續下滑。因此,LPR改革會促使形成MLF利率到貸款利率,再到存款利率的傳導機制,提升存款利率的市場化水平。
人民銀行貨政司司長孫國峰此前表示,隨著央行有序引導市場整體利率下行,貨幣市場基金、結構性存款利率明顯降低,市場利率和存款利率正在實現“兩軌合一軌”。
繼續深化LPR改革
對于下一步繼續深化LPR改革,周茂華建議,要繼續鞏固LPR改革成果,提升LPR改革的深度與廣度。在深度方面,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自主定價能力,加快推動商業銀行FTP中使用LPR基準,讓LPR以市場化方式反映銀行經營業務成本;在廣度方面,LPR改革的其中一個核心目標就是要在提升銀行風控能力的同時,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激發微觀主體活力。要重視LPR在中小微企業融資定價中的應用,尤其是提升中小銀行對中小微、民營企業的風險定價能力,切實降低融資成本。
商業銀行層面,李義舉建議,未來,商業銀行應逐步構建統一的FTP定價機制,提升利率定價能力,穩定自身息差水平。
此外,李義舉還談到,商業銀行要積極適應貨幣市場上利率的波動,不斷增加與監管部門的信息溝通,在積極響應政策號召的基礎上,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提高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