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十四五”規劃建議預計,二〇二〇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8萬億元,居亞洲城市前五,地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內地城市前列,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耗處在全國大中城市最低水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93%,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深圳“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到二〇三〇年,建成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躍上新臺階。經濟總量和居民人均收入大幅躍升,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全面建成,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能級躍居世界城市前列;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和資源配置功能顯著增強,國際交流更加廣泛,成為全球重要的創新中心、金融中心、商貿中心、文化中心,躋身全球先進城市行列;建成高水平公共服務體系,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以先行示范標準完成國家碳排放達峰行動任務。此外,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經濟總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二〇二〇年基礎上翻一番。
關于“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深圳“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新經濟發展國際領先,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更高臺階,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左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特區精神和新時代深圳精神充分彰顯,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文化產業發展質量顯著提高,建成一批標志性文化基礎設施,形成更具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收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多樣化、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全覆蓋、可持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生態環境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更加完善,建成“近者悅、遠者來”的生態之城。
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城市治理制度體系更加完備,城市治理的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更安全、更具韌性。
此外,深圳“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深圳路徑”,面向前沿領域共性需求,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合成生物、新型顯示、關鍵新材料、基礎軟件等領域,實施重大裝備和關鍵零部件技術攻關計劃。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積極參與量子信息、高端醫療器械、腦科學、細胞和基因、空天科技、深海等領域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領性技術。建立“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制,“一技一策”突破關鍵技術。
暢通國內大循環。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深化對內經濟聯系、增加經濟縱深,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提升“深圳質量”“深圳標準”,打造“深圳設計”“深圳品牌”,以高質量產品、高效率服務、高性能供給創造和引領國內市場需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創造更多高收入就業崗位。提升金融支付結算便利性,暢通供需兩端資金資本循環。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完善空港、海港、鐵路和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智慧物流、保稅物流、冷鏈物流,打造國家綜合物流樞紐節點。
充分釋放消費潛能。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提升消費基礎設施水平,打造世界級地標性商圈,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國際國內旅游消費目的地,吸引集聚高端消費。推動線下經營實體向場景化、體驗式、互動性、綜合型消費場所轉型。促進實物消費提檔升級,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大力發展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超高清視頻、智慧家居等新型消費,提升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家政等領域消費品質。創新無接觸式消費模式,發展網絡直播、互動娛樂、體驗消費。促進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支持商貿企業“觸網上云”,培育定制消費、智能消費、時尚消費等商業新模式。探索開展市內免稅業務,研究規劃建設國際免稅城,推動免稅經濟發展。
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完善要素確權、定價、交易、監管等制度,在土地管理、技術成果轉化利益分配、人才流動和工時薪酬等方面實施更加靈活的創新舉措。深化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供應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完善土地二級市場規則,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深化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推出深市股指期貨,探索設立“絲路板”,優化私募基金市場準入環境,推動數字貨幣應用,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優化事權和財權劃分,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率先建立數據權屬界定和保護利用制度,構建全球領先的數據要素市場。
完善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在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更加科學的管理體制,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國際接軌,推動在深設立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放寬前沿技術領域的外商投資準入限制,落實外資企業在金融服務、政府采購、補貼政策、出資方式等方面國民待遇,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拓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政策和服務體系,提高企業適應利用國際規則能力、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和防范國際市場風險能力,堅定維護深圳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和資產安全。擴大金融業、航運業等對外開放,實施國際船舶登記、保稅加油等改革,強化深圳天然氣交易中心交易平臺功能,探索建設深圳國際原油交易中心。
完善民生服務供給體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證制度,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著力構建社會公共服務多主體參與、多渠道融資、多模式建設、多元化供給新機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鼓勵社會力量發展高水平醫療機構,構建便利國際醫療機構、人才、技術、藥品和醫療器械準入、使用的規則體系,建設國際醫療合作示范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建立新時代教育評價制度機制,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引進更多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優化社會保障機制,完善普惠嬰幼兒照護托育服務體系,實現政務服務平臺醫保政務服務一體化辦理。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綠色低碳、海洋經濟等產業,構建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新引擎。實施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行動,重點發展5G、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智能制造裝備、時尚產業等先行性先進制造業集群,著力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戰略性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未來產業引領”計劃,前瞻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空、氫燃料電池、增材制造、微納米材料等前沿技術創新領域,建設未來產業試驗區。加快發展若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培育一批專注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構建完善大中小微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共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適應科技制造小批量、定制化特征,大力發展都市型智造業。
建設全球金融創新中心。打造全球創新資本形成中心,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新發展,推動恢復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功能,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前瞻布局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提升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水平,完善金融科技產業孵化機制。加快金融集聚區建設,打造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紅嶺新興金融產業帶。推動金融雙向開放,支持設立外資控股的證券、基金、期貨、保險公司,促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產品互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債券平臺、保險服務中心。創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探索運用金融手段解決環境、社會領域可持續發展問題。建設金融創新監管試驗區,探索地方金融監管立法,推動設立金融法院,試點“沙盒監管”管理模式。
加快釋放數字經濟潛力。制定數字化發展戰略規劃,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壯大數字經濟生產力,實現數字經濟五年翻番。實施“5G+8K+AI+云”新引擎戰略,加快推進未來城市場景應用和融合,打造鯤鵬生態體系,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數字貨幣、區塊鏈等數字產業加快發展,加快培育平臺經濟等數字化新業態,拓展數字創意、數字影音等數字文化內容。實施工業互聯網發展戰略,大力支持工業機器人、傳感器等發展,建設更多燈塔工廠、無人工廠、智慧車間,發展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加快金融、物流、零售、旅游等服務業數字化進程。
完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堅持“房住不炒”,多措并舉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構建完善“4+2+2+2”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加強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推動土地供應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范市場行為,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調控。健全公共住房分配管理、封閉流轉和各類公共住房定價機制,完善公共住房租后監管制度。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建立健全經濟適用、品質優良、綠色環保的住房標準體系,提升物業現代化管理水平,加快老舊小區改造。持續改善城中村居住環境和配套服務,打造整潔有序、安全舒適的新型社區。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平臺作用,加強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市場應用,培育一批綠色領軍企業。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資源、高效儲能等產業,健全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綠色工廠,打造綠色示范園區。實施“綠色建造”行動,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加強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建設。推進能源結構清潔化,加快發展智能電網,建設綠色清潔能源中心等重要平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探索實施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示范工程。(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