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民銀行7月22日對外公布,二季度依法對18家拒收現金的單位及相關責任人作出經濟處罰,處罰金額從1000元至10萬元人民幣不等,被處罰的單位包括公共服務機構、醫院、景區、停車場及保險公司等。
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規定,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中國人民銀行對核實為拒收人民幣現金的單位及相關責任人,依法處罰并予以曝光,既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應有之舉,也為依法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事實上,這不是中國人民銀行首次開出“拒收現金”罰單。早在2018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就曾發布公告強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經過幾年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問題總體得到緩解,但歧視、排斥現金的違法行為還是時有發生,連續開出的罰單,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依法治理拒收現金行為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近年來,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與推廣,越來越多人的支付行為甚至生活習慣正在悄然改變。隨之而來的是,傳統的支付方式遭遇一定沖擊,甚至出現部分商家或公共服務領域拒收人民幣現金的現象,這也令一部分特殊人群,例如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遭遇了“難題”,引發了社會對于“數字鴻溝”問題的關注。
目前來看,基于流通中現金占GDP比重下降、區域協調發展政策、現金流通和周轉速度減慢等現實情況,一些商戶、機構等社會主體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誤區和偏差,熱衷于引導顧客安裝App、關注小程序,或以現金不衛生、找零麻煩、大額現金存取有限制等為由,人為地限制現金流通。
在數字化時代,盡管“無現金”支付十分方便快捷,但這并不意味著支付方式就能“一刀切”。要暢通現金支付渠道,就必須提高經營者法律意識,提高拒收現金的違法成本,全力打造安全、高效、和諧的人民幣流通環境。
當然,跨越“數字鴻溝”,整治拒收現金行為,不僅離不開監管部門一系列的整治措施,發現一起、處置一起、曝光一起,還離不開科技創新的“一臂之力”,通過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提升服務質量和安全,努力“不讓老年人掉隊”。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其中明確要求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不得拒收現金、強化支付市場監管,并提出要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特點的硬件產品和軟件的應用……這一系列措施保障,也將為未來城市數字化轉型明確方向和任務。
不論優勢群體還是弱勢群體,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才是數字技術進步和突破的最終目標。切實維護人民幣法定地位,面向不同需求投放層次多樣、匹配精準的靶向產品,需要全社會共同探索和努力。(邯鄲微信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