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電商不倒,實體經濟不興,百姓就業就難”這句話?
現在很多實體店的老板,只要聚在一起,就大罵電商平臺搶了他們的生意,因為有了電商平臺之后,他們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這批實體店的老板仿佛與電商平臺有著無法調和的過節。而之前,網上就流行著這樣一個觀點:“如果電商平臺不倒,那么實體經濟就很難有起色,普通百姓就很難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雖然做生意的人都不喜歡電商平臺,但多數老百姓卻對電商還是比較喜歡的,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電商使人們的日常生活過得更加便捷了。電商平臺上出售的商品,可以完全涵蓋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平時想買什么東西,就不用再去逛街了,直接在網上購買就好了,這樣大大節省了時間。更開心的是,電商平臺購買的商品可以直接送到家里,這也大大方便了消費者。
第二,電商出售的商品的確要比實體店便宜很多。過去到實體店購買一件商品,由于價格不透明,店家可以亂開價格,后來有了電商之后,不僅是電商出售的商品價格較低,就連實體店也不敢亂斬客戶了。盡管如此,現在電商出售的商品由于沒有太多的租金和人工成本,這樣可以讓利給消費者,所以,實體店還是難以競爭得過電商。除了電商平臺有價格優勢外,電商平臺還可以給年輕人貸款消費,你若是沒錢購買商品,可以通過花唄、京東白條來提前消費。
第三,電商平臺使企業的商品面對更多范圍的消費者。本來如果商品通過實體店來銷售,只有當地居民和路過的消費者來購買,而如果放到網絡上面,那國內的乃至全球的消費者都可以看到并且購買。這樣的好處是,使生產企業的商品周轉速度加快,庫存壓力會減少,能及時回籠資金。很多實體企業依賴于電商平臺得以存活和發展。
但是,電商平臺也對實體經濟和就業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這也是事實:首先,本來一個個實體店開出來,可以提供很多就業崗位,解決很多人的吃飯問題。因為一家實體店至少要聘請好幾個職工,如果有千萬家實體店,可以解決幾千萬人的就業問題。而目前,不僅是實體經濟生存艱難了,就連小電商日子也不好過,因為真正的業務都集中在頭部幾家電商那里,而小電商要么微利經營,要么作陪襯,也很難得到快速的發展。
再者,頭部電商在各行業的壟斷情況非常嚴重,其他小電商和實體企業,很難與之抗衡。現在電商平臺被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美團等把電商的業務都給瓜分了,其他第二梯隊的電商就沒有發展的空間了。更可怕的是,頭部電商們可以通過打價格戰,以及燒錢的優勢,把第二梯隊的電商、實體店給壓制起來,把別人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給堵死了。如果只有少數幾個電商平臺興旺起來,其他多數電商平臺和實體經濟走向衰退,這是不允許的。
最后,電商平臺觸角伸得太長,甚至要形成生態閉環。遠的不講,現在很多電商平臺開始涉足賣蔬菜、水果,為了占領市場剛開始幾乎以虧本的價格銷售,這主要是電商平臺有補貼。結果把擺菜攤的創業者,以及菜市場買菜的中年人都趕走了,電商平臺在占領了菜市場之后,再逐步把菜價升高,來實行盈利。這種做法的結果是,廣大市民最終也吃不到便宜蔬菜,反而那些做蔬菜、水果生意的人被電商平臺給圍剿了。這樣也不利于線下實體經濟的發展。
實際上,電商并非是中國人發明的,主要還是西方人發明的,只不過電商在中國才真正得到了發揚光大。在西方人眼里,電商雖然方便了居民購物,但并不一定能促進消費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所以西方國家對電商平臺一直是采取壓制的措施。這除了是為了平衡就業之外,還有就是你在網上最多就買一件商品,而如果你有帶著家人逛街的場景,就很有可能消費得更多。所以,西方人更偏向于逛街消費模式,這樣可以刺激消費的更好增長。(邯鄲微信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