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價格高,但蘋果手機在國內市場仍然創造了輝煌成績,曾在2015年登頂國內手機市場第一。 不過,國產手機很快終結了蘋果手機這一成績,其中以華為對蘋果的沖擊最大。在高端市場,也只有華為有實力與蘋果抗衡。
華為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一度接近50%,而蘋果曾一度出現了銷量下滑,始終只能排在國內第五名。然而,很不幸的是從2019年開始,美國就對華為展開了一系列打壓,直至完全切斷華為的高端芯片供應,致使華為手機一落千丈。在2021年,華為營收大降2500多億元,主要原因就是手機銷量的大幅下滑。
華為跌倒,蘋果吃飽。蘋果在國內市場再次迎來輝煌,2021年四個季度,蘋果在大中華區的營收分別為177億美元,增長87%;147.62億美元,增長58%;145.63億美元,增長83%;257.8億美元,增長20%,全年營收為728.05億美元(約4600億元人民幣)。
在第四季度,蘋果拿下23%的市場份額,再次成為中國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而從去年10月到今年1月,iPhone 13連續四個月蟬聯國內市場單機銷量冠軍。在華為跌入低谷后,很多國人立即選擇了蘋果。
在全球市場,華為手機留下的空白,也被蘋果搶占不少。2021年,蘋果手機收入達到1960億元,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收入的44%。而整個蘋果公司的收入高達3783.44億美元(約23903億人民幣),是華為的近3.8倍。
庫克再造喬布斯的輝煌時代,憑借的是技術的不斷創新,當然,也是有機遇原因。如果華為不被美國打壓,勢必能夠壓制蘋果一下。因此,在美國封鎖華為后,不少人也呼吁讓蘋果撤出中國。
一旦蘋果撤出中國市場,蘋果自然是損失慘重,畢竟一年700多億美元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近20%。然而,郭臺銘卻說后果不堪設想,他認為給我們帶來的損失會更大。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稅收有損失。蘋果的供應鏈雖然遍布全球,但主要還是在中國,特別是手機。富士康代工了50%以上的蘋果手機。蘋果全球200家主要供應商,中國占據了幾十家,是最多的。也就是說蘋果手機在中國制造,出口到國外,都是需要貢獻稅收的。另外,蘋果也在中國銷售,這些也是需要交稅。
其次,很多企業也跟著遭殃。蘋果在中國市場這么多供應商,包括富士康、立訊精密、比亞迪、藍思科技等等。富士康一半的收入靠蘋果創造,所以郭臺銘才會說后果不堪設想。有不少企業對蘋果的依賴非常大,比如隆揚電子(昆山)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電磁屏蔽材料專業制造商,70%以上的收入依賴蘋果,一旦蘋果不合作,那這家公司將面臨坍塌。就像之前被踢出供應鏈的歐菲光一樣,就一蹶不振。
第三,帶來很多失業。就富士康一家就有近百萬員工,再加上蘋果的其它供應商,少說也有幾百萬,工廠倒下,那帶來的就是失業,這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一旦蘋果撤離,誰的損失更大?實際上,對于我們這樣一個GDP達到114萬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來說,這點損失太小兒科了。這只是一家公司而已,去年“雙減”政策下去,整個教育培訓行業的日子都不好過。
即便是退出,蘋果留下的市場,很快會被其它國產品牌取代,那也一樣需要大量的代工,需要大量的就業人群,一樣可以創造稅收。只不過我們有大國風范,不會像美國一樣來操作。
不過,對于一些企業過度依賴蘋果的情況,央視曾呼吁減少“蘋果依賴癥”。蘋果的供應鏈確實很誘人,一旦被選中,那就是跟著賺快錢。但如果過度依賴蘋果,一旦被踢出去,那企業立即陷入困境。
被踢出去的歐菲光,2020年凈利潤暴跌481.39%,2021年預計虧損19-27億元,營收也是大幅下降,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有一些企業開始減少對蘋果的依賴,比如立訊精密,就和奇瑞汽車合作,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另外,還布局了VR / AR市場。藍思科技正式進軍光伏市場,富士康建設晶圓封測廠等等,都是在多元化發展,改變單一的營收結構。
實際上,反而是蘋果想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此前曾將8條生產線搬到印度。然而,在印度表現并不好,富士康和蘋果返回中國,繼續加大投資,開設新的工廠。
誰對誰的依賴更大,一目了然。不過,央視的呼吁,對于企業來說,也是值得重視的,過度依賴蘋果,只會讓自己面臨很大的風險,還是要積極的尋求多元化的業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