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后臺收到用戶朋友提問,想多聽聽副業的故事。
我們之所以想開拓副業,除了“搞錢”,本質上還是想跳出不夠滿意的日常,對自己的人生增加一些掌控感。
今天想跟你分享一個朋友S的故事。他從主業延伸出副業,再轉變成創業,背后的一些底層邏輯,挺值得參考的。
01
堅持產出,主業延伸出副業
S是一名普通的小鎮青年,考上了名牌大學的營養學。
碩士畢業后,找到一份體面的體制內的工作,成為了一家公立醫院的臨床營養師。
出于職業的敏感,他留意到,市面上關于減肥的廣告層出不窮:有的販賣焦慮,將身材標簽化;有的打著健康的名號,卻給你一份斷章取義、沒什么營養的食譜。
S看不下去,決定自己做些什么。
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業余時間解答身邊朋友最關心的健康話題,寫成公眾號文章發布。
慢慢地,他的公號積累了不少人氣,還建立了忠實用戶社群。
在這個分享的過程中,他得到了許多鮮活的反饋:
有人有效管理了身材,變得自信了;有人因為踐行了他的健康食譜,三高指標降下來了。
這些都讓他更加堅定地認為,用專業的健康知識,幫助別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分享,始于熱情。而為這些熱情找到商業價值,則是在不斷的產出和反饋中,路徑愈發清晰。
02
體制內離職,開啟創業之路
相比較起來,體制內朝九晚五的工作,就讓他覺得太枯燥乏味,且沒什么成長的空間了——
這不是他想要的工作生活狀態。而且僅憑著業余時間做知識分享,精力也跟不上。
于是他辭了職,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建立了工作室,創業做起了營養健康方面的講師。
他積極產出視頻內容,堅持各平臺的寫作,演講。
一年不到的時間里,他的內容在知識付費平臺上,有上萬人關注購買,收獲了一波好口碑。
對于硬核健康科普內容的品質,他一直堅持原創。
比如,為了測評一款市面上的靠譜牛奶,他會花好幾個晚上研讀中外文獻,然后再整理、寫作,給出結論。
現在收入上也還不錯,還養活了一個小團隊。
理想上呢,由于幫助到了許多用戶,在實現人生意義的路上發足狂奔,這是以前體制內的工作無法給到的價值。
回望S這三年多來,從副業走向創業之路,認真做到了四件事:
不斷增厚、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
業余堅持產出,積累有一定的流量;
對于想做的事情,堅信它的意義;
清楚自己想要的工作生活狀態,做加減法。
03
2個方法,越努力越幸運
聽完S的故事,你是否也蠢蠢欲動,想要從自己的主業中延伸出副業呢?
這里有兩個小建議給到你:
一是,每天1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你可能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的。
簡單來說,就是你要做成1件事,就要花1萬小時的不斷練習。
這聽起來是很大的一個數字,一萬小時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好像需要很大的決心才行。
你不妨從每天一個小時開始,小小地行動起來,做一些記錄。
哪怕堅持半年,你就能比別人多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
二是,積極分享你想做的事情。
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指數理論”。
假如你告訴某人一個消息,他再把這個消息告訴其他人,其他人又會告訴更多人。
就算幫不上忙,但知道誰能幫忙,會去聯系他們。
比如我的營養師朋友,他總是會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好像每次自己需要的時候,總有人出來幫忙。
其實這背后,就是他對健康營養知識科普的熱愛和努力,感染到了很多人,讓他的潛在幫手成指數級增長。
所謂流量,就是正面的價值觀+好的內容+持續的口碑,綜合作用,缺一不可。
如果你早就想開發副業,希望看完今天的文章后,可以把“進度條”拉起來。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都能讓我們增加當下的幸福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