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宋年間,由于商品經濟發展茂盛,故而便于攜帶的紙幣“交子”應運而生,一開始是由商人自由發行,小范圍內使用。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再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紙卷上,而后再交還存款人時,收取一定的保管費,通常是每1000文收手續費30文。當然,紙幣主要還是在富商之間流通。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官方在成都設置了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管主持交子發行,但到明清兩代,白銀仍是主要流通貨幣,也不存在有存款人與銀行之間的糾葛。
而現代銀行則是誕生于17世紀60年代末,“銀行”一詞源于意大利語“Banca”,英語轉化為了“bank”。在我國,1897年時,在上海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首次使用到了銀行名稱,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最早的國家銀行則是1905年創辦的“戶部銀行”,后來又改稱為“大清銀行”,辛亥革命后則改組為了“”,一直沿用至今。
先來說說,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一些事情,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權落入了四大家族手中,不過宋美齡等人離開大陸時所帶走的是大量的黃金;馬鴻逵也是帶著7.5噸黃金逃往了美國。
繼而說說人民幣,1948年12月1日,央行成立,并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當時最大的面額為5萬元,最小面額是1元,上面“中國人民銀行”六字還是董必武親筆題寫。
第二套人民幣則是于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舊幣回收;人民幣發行至今已經是第五套,最大面額為100元,最小面額為1角。又因為紙幣可當成藝術品看待,并且具有時代意義,在現如今,舊幣、錯幣都具備收藏價值。
1951年版的一萬元“牧馬圖”券,在一次拍賣會上更是拍出了230萬元的價格。
最后說說存折,在上世紀,各方面的技術都還不是很先進,靠得是人工,存折上也是手寫,存入的金額和幣種都會寫得一清二楚,以至于數十年后發生開戶行已經不存在,存折里的錢無法取出等情況。
這不,有個兒子的老父親走得突然,而兒子在整理遺物時卻發現一本存折,是50多年前辦的,并且里面還存了一大筆錢,因此兒子把存折帶去了銀行,希望能夠將里面的錢取出來,但銀行方面卻表示:不能取出。原因有三點:
其一:從存折上的數目來看,老人是存了2000張一角,是1960年發行的,已經有50多年未取出,但舊幣已經不再流通,早在1972年已經回收。
其二:倘若這些舊幣是存在家中,現如今已經有著不低的收藏價值,相當于是一筆“巨額”。就算銀行方面收取錯幣,這200元也可換取差不多20萬元,不過這些錯幣不在存款人的手中,而銀行方面肯定不會再拿出錯幣。
其三:就算老人的兒子不是沖著巨款來的,單純想要取出存折里的錢,但由于這是一本手寫的存入單,根據銀行方面的規則,要想取出里面的錢,需要存款人本人到銀行人工窗口進行辦理,兒子不能代表父親取款。
不得不感嘆一句,時代發展迅速,但是部分事情的處理并沒有跟隨節奏,尤其在涉及錢財方面,手寫存折已經過時,但由于老一輩人習慣于存錢而不取錢,以至于數十年前存的錢都不曾取出來過,也就發生了后續的事情。
此外就算是現今的存款,如果儲戶離世,但沒有來得及對存在銀行的存款做安排,這筆錢也就成了“無主存款”。而銀行方面并沒有義務通知儲戶的家屬,需要已逝儲戶的繼承人拿著銀行卡以及相關證明材料,到公證處辦理遺產繼承手續。
雖然“證明我是我父親的孩子”的事情聽起來啼笑皆非,但涉及錢財之事,往往慎重是好事。(邯鄲微信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