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的凄美小說《長日留痕》講述了優雅的衰落 ,這也許是描述日本當前狀況的一個好方式。日本經濟陷入持續的衰退,而日元的疲軟掩蓋了其影響。
1、日元疲軟倒退50年,人口結構導致內部市場封閉
正如摩根大通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所指出的,日元現在是“主要貨幣中最弱的貨幣”。按實際有效匯率計算,日元回到了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這意味著,盡管日元兌美元匯率目前在109日元左右,但經價格變動調整后,日元兌美元匯率應該更接近69日元。
也許貨幣監管機構并不關心實際有效匯率。但是,如果有人想知道日本經濟為何會持續看似不可阻擋的下滑,那么日本經濟反常的原因和影響就會引起人們的興趣。
是的,人口結構對日本不利。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而且該國限制性的移民政策并沒有彌補其人口數量的下降。此外,人口下降意味著需求下降和價格通脹下降,這正是日本幾十年來所面臨的問題,盡管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盡了最大努力。
摩根大通的數據顯示,過去20年,日本消費者價格僅上漲了2.6%,而其它國家的漲幅為40%至50%。這意味著通脹率高于日本的貨幣兌日元的匯率應該會下跌。那么,為什么相反的情況發生了呢?
2、資本外逃,“安倍經濟學”讓日本經濟走向夕陽
日本的商業企業也要為日元匯率的嚴重扭曲負主要責任,它們一直是資本外逃的工具。佐佐木(以前在日本銀行任職)指出,自安倍晉三2012年出任首相時開始的“安倍經濟學”時代以來,日本企業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大幅增加。這一過程會導致資本外流,而資本外流又會導致日元貶值。但日本企業更愿意將海外收益留在海外,而不是匯回國內,這一事實加劇了這種局面。
據摩根大通稱,“日本企業海外子公司留存的利潤已超過40萬億日元(合3620億美元)”。僅在過去十年,它們就增長了4萬億日元。
如果這些企業收益被匯回國內,用于為新的國內投資提供資金,或者以提高員工工資的形式支付給員工,很可能會提高日本的工業生產率和消費水平。
然而,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相反,正如佐佐木所指出的,“在過去30年里,日本的名義或實際人均年收入沒有增長,但其他主要國家的人均年收入大幅增長。”因此,“以日元計算,日本人均年收入已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排名第20位,較20年前的第三位大幅下降”。
日元下跌的另一個方面是,它反映出摩根大通所稱的“海外投資者因對日本企業失望而拋售日本股票”。那些“因安倍經濟學預期而凈買入20萬億日元日本股票的人隨后賣出了一半”。
日元疲軟能否繼續?摩根大通分析師認為不會。日本即將在秋季舉行大選,日本企業往往會在政治不穩定時期將資金匯回國內。此外,養老基金現在正在將資金匯回國內。
日本不應該依賴疲軟的貨幣,日元走強恰恰可以帶來日本經濟所需要的那種沖擊或警鐘。而拒絕這種方式,無論優雅與否,都不應該是一種選擇,無論其影響有多大。 (邯鄲小程序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