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這股行業東風,越來越多的醬酒企業開始卯足勁大肆宣傳,耐人尋味的是,他們都會都會提到一個共同的詞“稀缺”。一時間,醬酒是稀缺資源這一話題的討論聲音也此起彼伏。也有一些白酒專家認為,這是一些醬酒商在借力炒作和維護自己所做的香型。不過在小編看來,醬酒的稀缺性是個偽命題,今天我們就來認真探討一下。
相信大家都聽過茅臺酒是稀缺的。作為醬香白酒的領頭羊,茅臺在市場上的供不應求直接導致了醬酒熱潮的不斷升溫,也因為茅臺的稀缺,給醬酒的“稀缺性”注入了一股堅實可靠的力量。可是,事實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從茅臺董事長的發言中窺探一二。
“70多年以來,茅臺在酒庫里面存了幾十萬噸基酒,按照現在的市場價值計算,是好多萬億(元)。”2022年8月,貴州茅臺現任董事長丁雄軍在2022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天津峰會開幕式上透露。
常年代理醬香型白酒銷售、白酒營銷專家王建軍也感慨道,“茅臺董事長第一次向外界分享基酒儲備,也是告訴大家茅臺酒的發展非常穩定和可持續。”
幾十萬噸原酒什么概念?不知道這個儲酒量能在酒行業排名第幾?
巧的是,茅臺前董事長李保芳也曾公開談論過茅臺的稀缺性這一話題。2019年,同樣在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李保芳指出,茅臺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持續處于稀缺的狀態。“茅臺只能滿足不到1/3的中國市場需求,將來這種供求關系不會改善,滿足率只會降低不會提高。”
李保芳坦言,在近期很長的時間,茅臺酒的基酒只有5.6萬噸,其中6600噸還在擴建中,未來受到環境關系,將就不再擴建。所以未來和現在,茅臺酒都是一個稀缺資源,供不應求會是常態。
短短兩年時間,茅臺內部口徑竟然變化如此之大,究竟是何緣由?是真的稀缺,還是故意營造出來的稀缺,這個值得深究。
2022年12月14日,茅臺一紙公告,決定投資約155.16億元建設茅臺酒“十四五”技改建設項目,建成后可新增茅臺酒實際產能約1.98萬噸/年,儲酒能力約8.47萬噸。這也就意味著,茅臺產能將從2021年公布的5.6萬噸,歷史性地提升到7.6萬噸。
與155.16億這個中國白酒史上規模最大的的投資金額相比,業界顯然更關心茅臺的產能。一年四次宣布擴產,而這次擴產直接提升至7.6萬噸,相當于再造了1/3個茅臺,外界關于茅臺產能擴張與稀缺性矛盾的討論也愈演愈烈。
關于稀缺性的營銷,茅臺已經堅守了數十年。而在近幾年領導更迭頻繁之下,茅臺的戰略定力也似乎發生了搖擺,在大舉擴張產能至7.6萬噸、甚至未來沖擊雙10萬噸產能后,茅臺酒稀缺性的故事要如何講圓?
回歸到醬酒講稀缺這件事,這本質上也是行業的一種營銷手段。
品牌營銷戰略專家路長全曾探討過一個話題”如何營銷一瓶白酒”,他在視頻里指出茅臺是中國白酒里最好的酒。“為什么茅臺是最好的酒?”有人回答因為貴,為什么貴呢?因為茅臺是醬香酒,是國酒,得過金獎,而且非常稀缺。
路長全指出,所有一切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品牌希望我們接收到的信息。把自己變成權威,消費者就容易被洗腦。觀點一出,確實引人深思。
其實茅臺酒的產量是在逐年遞增的,根據公開數據顯示,茅臺酒廠一年產量超過1億瓶。那么,茅臺所謂的稀缺從何而來?
近幾年茅臺一系列的市場操盤導致酒的供不應求,產量過億的茅臺,實際在市面流通的只有幾千萬瓶。因其價格越抬越高,茅臺早已不單純是用來飲用的酒品,而是變成了身份和權利的象征。大多數茅臺除了正常被喝掉以外,都是被囤起來了,這也許才是茅臺真正的稀缺所在。
但是量與價之間,從來都是對立的。“既要又要”的商業邏輯并不存在,茅臺當然也不例外。那么,在產能排到行業前列后,茅臺酒的稀缺性要怎么講?如何在賣得多同時,又想賣得貴,或許將成為茅臺擴產后的第一道難題。
反觀現在的醬酒市場,人人都在說醬酒熱,家家都在講醬酒稀缺。可從整個市場上來看,新的醬酒品牌還是如雨后春筍般長出來,看似好像也并沒有那么稀缺?
有句話說得好,物極必反。21年醬酒行業因為過度炒熱,還是迎來逐步降溫,很多醬酒酒廠紛紛倒閉,未來整個醬酒行業將迎來“去庫存化”。
凡事都要回歸理性,這一波所謂的“醬酒熱”到底還能堅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