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正在舉行的第五屆進博會上,大眾、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等德國車企同臺競技,展出搭載著自身最新智能科技的新車型和新產品,以期擴大各自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
“對汽車廠家而言,中國早已不只是‘最大單一市場’,而是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國乘用車產業聯盟秘書長張秀陽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德國車企持續加強在華投資,一方面是中國有完備的智能電動車產業生態、優質可靠的本土化供應商和長期穩定的產業政策;另一方面,老牌車企們深知,要在新一輪汽車行業變革中取勝,贏得中國市場的信任非常關鍵。
德國車企稱倚重中國市場
“我很榮幸能作為企業代表團成員隨朔爾茨總理訪問中國。此次訪問釋放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德中兩國將繼續加強經貿合作。在寶馬看來,德中兩國間雙邊聯系以及合作依然有著巨大潛力,并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發展和提高,雙方的企業會得到更多的合作機會。我對此充滿信心。”身兼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主席之職的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認為,德中關系邁過五十年,貿易和創新是重要紐帶,寶馬集團為能在其中貢獻力量感到驕傲,并將繼續攜手中國伙伴共創共贏。
據了解,此次是奧博穆在9月份成為大眾汽車集團掌門人后首次來到中國。曾在同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奧博穆在接任大眾集團CEO后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中國市場對于大眾集團的重要性。
盡管奔馳此番未能隨團訪華,但其對于中國市場的關注和倚重毫不遜色于大眾和寶馬。梅賽德斯-奔馳方面始終秉持“在華發展,與華共進”,亦宣稱“將不斷擴大和中國產業鏈合作伙伴的深入合作”。據了解,如今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在華本土化發展已跨入第三個十年,而僅僅在過去6年中,集團就與合作伙伴在中國共同投資了超過300億元。
“歐洲在機械產品上很優秀,精密制造也有優勢。但中國在智能化設計、電動化技術方面有獨特優勢,這是歐洲車企目前不具備的。”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中德在汽車行業上已經進入超深度合作,未來會開啟全面合作。
在華投資范圍不斷拓展
近年來,隨著新四化趨勢的明朗和中國市場在智能電動化領域的先發優勢,德國車企在華投資合作項目已不止于建廠擴產,其涵蓋范圍愈發多元而廣泛并不斷向產業上下游拓展。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德國車企已經在中國列出了總額達千億元級的“投資清單”,而這其中不乏多項“首個、最大、最多”投資。
今年6月23日,華晨寶馬生產基地大規模升級改造項目完工,全新的iFactory里達工廠正式開業,該項目投資額超過20億歐元,成為寶馬迄今為止在華最大的單項投資。
就在5天后,總投資額達到26億歐元,規劃15萬輛年產能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在長春奠基。這是奧迪在中國市場的首個豪華純電動工廠,公司表示,2023年將通過這一基地引入最新的PPE平臺電動汽車。
8月份,梅薩德斯-奔馳的投資項目也拍馬趕到——奔馳旗下首款基于EVA純電平臺正向研發的國產純電動車型EQE,在北京奔馳順義工廠順利下線,而這一工廠是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和北汽集團共同投資超過119億元人民幣建成的。
今年10月份,大眾集團宣布計劃投資約24億歐元,使旗下軟件公司CARIAD與中國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并控股,合作包含兩部分:一是大眾對地平線投資10億美元,成為后者的關鍵戰略合作伙伴;二是CARIAD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前者占股60%。這也成為大眾40年來在中國最大的一筆單項投資。
同月,寶馬宣布將再投資百億元人民幣擴建其在沈陽的高壓電池生產中心,這將是寶馬集團全球第三家以及德國之外的第一家完整的動力電池中心。
除此以外,“BBA”在華聚焦技術創新或本土化發展的合作項目還有很多,比如大眾綁定國軒高科和華友鈷業、寶馬牽手寧德時代和億緯鋰能、奔馳入股孚能科技等。就在德國總理朔爾茨完成訪華之旅的第三天,動力電池企業欣旺達宣布,控股子公司近日接到了德國大眾關于HEV項目電池包系統的定點通知。
“不僅是德國車企,豐田、通用等巨頭也都在不斷加碼對中國的投資,而一些身處中國智能電動車產業鏈中的企業,比如蔚來、比亞迪、寧德時代和國軒高科等則正在加速出海。”張秀陽告訴記者,中國已經從一個大體量的消費市場進化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創新發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