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看,多地上新的產品在保費與上一年度持平的同時,進一步延展投保范圍、降低免賠額,提高報銷比例,增加保障責任和增值服務等。業內人士指出,未來惠民保需要進一步優化產品設計,以保持較高的參保率、續保率,獲得可持續發展。
新一年度產品生效
“只需要195元就可以對沖300萬元的風險,為我們醫療支出‘減負’,為我們的保障額度‘增肥’。”北京一家壽險公司代理人龍平近日在朋友圈如此宣傳“北京普惠健康保”。
2022年12月31日24時,北京普惠健康保關閉了為期2個月的個人參保通道。項目方表示,截至上述時間點,該項目參保人數達到343萬。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1月1日,多地2023年度惠民保產品正式生效。部分地區投保通道實施了不同程度延期。例如,2023年度“江蘇醫惠保1號”“重慶渝快保”等投保通道延期至2023年1月31日。
總體來看,各地惠民保存在地域化特色,但都具備一些共性特點,如由地方政府牽頭支持,產品性質為普惠型商業補充健康保險;保險公司深度參與,在產品設計、技術支持、數據共享、推廣宣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產品同質化高,保費門檻低、參保條件低,涵蓋了重大疾病特藥和其他增值服務等。
多地上新的產品在保費與上一年度持平的同時,進一步延展投保范圍、降低免賠額,提高報銷比例,增加保障責任和增值服務等。
多地推出逾260款產品
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近日發布《2022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知識圖譜》顯示,截至2022年12月1日,我國共推出263款惠民保產品,覆蓋29個省級行政區。
從產品費率來看,《圖譜》顯示,86.59%的惠民保產品采取單一定價,其中80.09%的產品費率集中在0至100元。從參與主體來看,我國惠民保的參與主體已形成了“政府部門+保險公司+第三方平臺公司”共同參與的發展模式。其中,明確有政府部門參與的產品約為75%。保險公司以財險公司參與最多,壽險、養老險公司次之,同時呈現出多家共保比例提升的特點,由2021年的51%提升為當前的62%。
保險公司參與方面,目前很多城市惠民保項目采用多家保險公司組成“共保體”模式。分析人士稱,此模式可提升惠民保項目整體運營穩定性,充分發揮各經營主體的專業優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惠民保同質化嚴重的現狀。
值得一提的是,縱觀2022年度及2023年度惠民保產品,一大突出特點是覆蓋新市民群體。例如,2023年度廣州“穗歲康”新納入在該市南沙區就業、居住和就讀的香港、澳門居民等,滿足了新市民群體的投保需求。
提高可持續性
“父親有基礎疾病,百萬醫療險買不了,因此我選擇給父親配置了惠民保,用一頓飯的錢多一份保障確實很劃算。”湖南的90后女孩小薇說。
“惠民保有價格便宜、不限制年齡、健康狀況等優點。總的來說,惠民保對于老年人、健康狀況欠佳、預算非常有限或者高危職業群體是比較友好的。”一位資深保險行業人士表示,“不過,消費者要有預期,因為惠民保的報銷門檻確實不低。如果不是大病,幾乎不可能用上它;如果是大病,那還是挺有用的。”
近期,惠民保在民眾中的討論熱度有所下降,部分消費者也因對免賠額、報銷范圍的限制等,選擇不再投保,而是選擇購買百萬醫療險等。
業內人士指出,要優化產品設計,防止“惠而不保”。惠民保若想可持續發展,參保人數需要足夠多,資金池規模需要足夠大,保持足夠的參保率、續保率,盡可能覆蓋更廣泛的群體,才能形成風險分散機制。
鎂信健康首席營銷官萬小龍表示,可以通過產品優化和創新,為惠民?;I資持續賦能,實現更高參保率和續保率;通過精細化的責任設計和目錄管理,實現基金有效管理和精準保障?,F有惠民保增值服務的使用率較低,而有感知的服務能夠有效提升客戶滿意度,并最終提升續保率。